苗族婚姻礼词
苗族的婚姻礼词,同样是属于苗族《古老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用于苗人在举行订婚和结婚仪式中的祝颂之词。苗族婚姻礼词既古老,又富于生命力,是湖南民间文学园林中一株常开不败的鲜花。人们把在苗族婚礼上吟诵礼词的人尊称为“礼郎”,就像今天我们在婚礼上常常看到的主持人。在苗人中,礼郎见多识广、口齿伶俐、机敏风趣,每遇婚家邀请便欣然前往。在婚礼上,他们能够娴熟地背诵成套的礼词,而且能临场即兴发挥,使婚礼更增添欢乐的气氛。1987年,湘西自治州的民族文化工作者在花垣县进行婚姻礼词的搜集,邀请民间老艺人麻金明、田忠良、龙老板进行吟诵、录音,整理出版了《苗族婚姻礼词》①L书,使我们较完整地了解到苗族礼词的全貌。完整的婚姻礼词分为“订婚礼词”和“结婚礼词”两大部分。订婚礼词苗族订婚礼词被称为俅亲话》,仪礼一般在女方家中举行。订婚这天,女方将自家主要的亲眷邀请过来,公开接受男方的求亲。男方则带上订亲礼物上门求亲,跟女方缔结婚约。这天,双方各请自己的礼郎前来祝颂。仪式开始后,男方的礼郎唱起了俅亲话》:今天真高兴酿好美酒来订亲四面五方的朋友来相聚五处六方的亲眷坐一起从此我们是近亲女方的礼郎唱道:你们挑着米酒来报信你们挑来猪肉来订亲酒肉让所有的亲朋分享像栽竹子一样大家情投意合像种树木一样大家协力同心让竹子发成一大片让树木长成一座山林②接着,双方礼郎就有了热情洋溢的、关于求亲和许亲的长篇对话,这些对话如歌似诗,充满着文学性和艺术性。首先,像大多数少数民族诗歌一样,苗族婚姻礼词也运用了较多的象征和比喻。如男方礼郎将女方比做等待水的水车,等待鱼的塘坝。这意思就告诉女方,我家的男孩就是水、就是鱼,水车和塘坝只有有了水和鱼才有意义。又如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就像协力同心栽竹子、种树木,让竹子与树木都发成一座座山林。其次,即兴发挥的礼词也体现出礼郎个人的性格和风格。如张应和、彭荣德整理的《苗族婚姻礼词•求亲话》中的男方礼郎,就表现得有些咄咄逼人。他说:“你们有女儿我们求,我们也有女儿等别人来娶;这不过是青龙对白虎,有求也有奉送。…‘不要媒人你们也会应允,来早来晚都会答应。我们是同歇一棵大树,同饮一口水井。”而女方礼郎则貌似谦卑,但还是绵里藏针:“我们很少相逢相见,我们的日子过得愚蠢。我们老了如蛇卷起了皮、鱼卷起了鳞。讲话也表达不了意思,老祖宗的话也忘记干净……”这种才艺的卖弄和对决,使仪式充满着戏剧性。当然,礼郎受主人之托,为了让订婚的男女双方获得理想的结果,决不会任性行事,到了一定的程度,礼郎就会握手言欢,互相吹捧起来,结束这场“战争”,并相约“等到娶亲的好日子,再把歌儿唱几轮”。结婚礼词苗族结婚礼词被称为<亲话族》,它的内容更加丰富。礼词分为“绪头”“联姻起始”“部落迁徙”“分支发系”和“颂词”五大部分。由于结婚仪式是由男方的礼郎主持,所以婚礼中的礼词主要由他来吟诵。只有在“颂词”部分,女方的礼郎才代表女方的亲属来表示答谢。“绪头”,也就是引子。婚礼开始,就由礼郎以吟唱开场白。他以歌唱的形式先介绍到场的亲眷,最先是舅舅、舅妈,其次才是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岳父、岳母,伯伯、叔叔以及姑娘姊妹等。接着,礼郎表明今天是一个经过推算测定的好日子,“女儿来嫁,就像纺线上了织布机,就像阳光照进了屋子里。从此后一把铁夹要两人用,一间木房要两人住,鸡要有两只才发满笼,猪要两头才发得满窝……”有了这个开场,礼词进入了正题。“联姻起始”。向来宾们讲述此次麻姓与龙姓两家联姻曲折而复杂的过程。礼郎唱道:我们白天坐着也想,晚上睡着也想,儿子大了要娶妻,女儿大了要出嫁。于是找亲人来商量,用鸡骨、鸡蛋1来占卜寻亲的方向。这样,他们先后找到了吴家、杨家、石家、廖家、田家、隆家,虽然这些家庭殷实、女儿漂亮、主人热情,但“鸡僚不肯问路,鸡吉不肯引路”,因此他们只得继续寻找。最后,他们找到了龙家,鸡僚、鸡吉才给予应允。于是,男方请来媒人,开始了三番五次的求婚的过程。礼邯对着女方的来宾唱道:“就像向你们讨一把小米,就像向你们讨一捆稻谷,就像和你们讨一只母鸡做种,就像讨一头母猪做栏做圈。”哒样,女方家长经过多方的考虑,“像鸡剪了尾巴,猪割了耳朵”,终于点头同意。最后,礼郎唱道:新娘不过门就是龙家的女,嫁给我们就成了麻家的婆。从此后她就在这里养子发孙,生儿坐满一屋,生女站满一楼;女儿长大坐轿出村,男儿长大骑马过寨,你们的女儿就这样扬名苗家十二寨,出名客家十二街!“部落迁徙”就如同一首苗族的史诗,讲述了苗家的祖先和婚姻的由来。很古的时候,有个男人叫抖太(ToubTeb),女人叫果坦(GhotTant),苗人称他们为祖父、祖母;祖父抖太养了天怪吉昂(QanbGuebJibNgangb),祖母果坦养了班国吉昂(BeatGiexJibNgangs);天怪吉昂又养了乃贵王(N'edGhuebWang),班国吉昂也养了黄帝;乃贵养了苗人,黄帝养了汉人。汉人从出生地出发,从“务桥溪”顺水而下,穿过“桃源洞”把船停在一个蚌壳成堆,叫做“彩卫”的地方安下了家。而苗人沿着汉人的路来到这个地方,却发现这里已经被汉人住满,只得原路返回,来到了泸溪垅安身。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泸溪县。后来,苗人越发越多,要找出路安身;可是女儿大了不知道出嫁,男儿大了不知道娶亲。因此人们苦思冥想:“女子为什么要挤在一个门庭,男儿为什么要挤在一个家庭?”一天,在梦中,神仙告诉他们:要通婚往来,要联姻联亲。于是苗人开始求媒人,攀亲开亲,苗族从此“如竹子长得满山满岭,如树木发得满山满坪”。“分支发系”。鱼多了要分塘繁殖,人多了要找地方分开居住。这样,苗族就开始分支发系。礼词在这一部分开始描述苗族大姓:龙、吴、石、杨、田、隆、廖、麻姓的迁徙和相互错综复杂的联姻史。最后,男方麻家的礼郎对女方龙家的客人唱道:“龙麻两家自古以来就已联姻,现在结亲更是亲上加亲!”“颂词”承接前面的礼词,男方的礼郎唱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祖先让我们懂得开沟引水,才懂得迎亲送嫁。我们恭恭敬敬地请来媒人,壮起胆子来向你们求亲。你们敞开了大门,你们摆好了板凳,你们没有回绝,你们应允了这门亲,你们送来了漂亮的新娘,她带来了滚花边的绸衣和银制的首饰;你们的嫁妆漂亮极了,你们送亲的队伍特别热闹。我们招待你们不周,请你们宽宏大量……女方的礼郎开始答谢:谢谢你的贵言,你口水有油嘴中有盐,所有的好话你都讲遍。人们常说:无线不穿针,无水不通船,媒人帮我们找到了一门好亲,像架起了一座天桥、修成了一条大道。祝你活到一千二百岁,添子发孙,多福多寿。世上有三等人:上等人家违心嫁女,中等人家嫁女就是嫁女,下等人家卖儿卖女。我们是中等的人家,不要看我们的嫁妆太少,朝远处看你家就会人丁兴旺。我祝愿亲家百口登仙,百事如愿!男方礼郎答谢道:你说的话像铃声,你讲的话像鼓声。我们像一粒空壳的谷子,像一粒只有米渣的小米,但一根线也是线,一束麻也是麻,我们送给岳父母二百五十文钱,也是我们的一片心意。女方答道:多谢了!亲家呀,心要想得宽,眼要看得远,一年两年就会发达兴旺!接着,几个反复对答,双方以礼相谢,婚礼结束。《苗族婚姻礼词》是现存于苗族生活中的一份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老一辈礼郎的减少和婚姻习俗的改变,这一遗产也将逐渐消失。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日期: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