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族的婚嫁习俗
白族可与外民族通婚,但同姓不婚,如有违背,就会受到家族的处罚和社会的谴责。结婚经媒人说合、发八字、填庚书、道喜、报日、接媒、下书、朝拜等程序,历经拜大年、三茶、六礼、陪“十姊妹”、上头、开脸、告祖、闹洞房、坐上席、回门、报喜鸡、植同庚树、洗三与命名、钉记性片、祝弥酒、百日开荤、抓周、三百趣事、割绊马绳、指路碑等过程。其中有姑表婚、指腹婚、招赘婚、坐床、上门与填房、改嫁等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前,白族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系封建包办婚姻,尤其是妇女,得“嫁鸡跟鸡,嫁狗跟狗”,完全认命,无半点自由。但不反对与外民族结亲,除“同姓不婚”外,与其他任何民族、姓氏之间均可通婚。一、姑表婚。这种婚姻在桑植白族中较为普遍,俗称“亲上亲”、“姊妹亲”,是指哥哥弟弟与姐姐妹妹双方或姐妹双方的儿女,可以优先订婚,故有“舅舅的女,隔河娶;舅舅家要,隔河叫”之说,反映的是姑舅子女之间的特殊婚姻关系。当然这种婚姻关系双方年龄必须相当,不能过大或太小,一般只能相差两三岁。人们认为,这种婚姻关系牢固可靠。即使这样,仍然还得按联姻程序进行,如“讨八字”、“填庚”、“求接”、“解礼”等,待到双方达到结婚年龄,才能正式嫁娶。这种习俗,今己禁止。二、指腹婚。这种婚姻,俗称“打衣袍亲家”。顾名思义,就是双方关系密切,欲成世交,便将怀孕在身的孩子,在未降生前就事先口头约定,待分娩后,若一方是男,另一方是女,就实践诺言,双方互称亲家,永不反悔,直到孩子长大成人,明媒正娶。如果双方均生男孩,就结为异姓兄弟,均是女孩,就结为姊妹,长期友好,患难与共。三、招赘婚。指招郎入赘或倒插门。这主要是在有女无子的家庭中进行。他们为延续香火,传宗接代,就将女儿当作儿子,取得近亲和家族的同意,招一个适合的异姓男孩进门与女儿成亲,一切费用由女方负责,并立下文书契约,所生长子随母姓,叫“女儿承祧”,次子随父姓,称“返宗”,其余子女由双方商议或待子女长大后自己决定。对有女无子家庭,除招赘外,还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接子嗣”。其人选必须是先近亲,次支房、族众,再到外姓。若外姓人愿意,必须改随主姓,并立“嗣贯”,方可生效。四、坐床、上门与填房。这是白族婚俗中的一种形式,在同一姓氏的兄弟间进行。若兄或弟夭折,其妻不愿外嫁,但又要继承香火,便在近亲兄弟中选一个女方同意而又尚未婚配的哥哥或弟弟再结良缘,这称为“坐床”。兄配弟媳者称“兄纳弟妻”,弟纳兄妻者叫“弟配兄嫂”。婚后其妻不愿改嫁,同样可采用此种形式再婚。如果是异姓男人,称为“上门”。上门者多为家中困难,无力娶妻,或与女方有真正爱情,否则,一般都不愿上门。白族有句俗话,叫“上门抚子,自己讨死”。妻子死后,妻之姊妹中,与姐(妹)夫成婚者,叫做“填房”。但必须双方愿意,岳父母同意,而且同样要明媒正娶。五、改嫁。白族称“出门”。即丈夫死后,本人年轻,又无子女,或子女年幼,又无人坐床、上门,取得长辈或近亲的同意,即可出门。但这种婚姻,要付出一定代价,出门前先须付给前夫家一定的“超度费”,小孩和不动产一般不得带走,对亡夫父母还要承担一定的赡养义务。出门时,只能在天黑以后从后门出,用滑竿抬或步行到男方家。这实际上意味着出门是不光彩的婚姻。在各种婚姻形式中,白族讲究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男女双方选择的标准是:一以儿女的父母为楷模,“养个好儿,要个好‘老儿’(父),养个好女,要个好娘”;二是重才干。“看儿不看田庄,看女不看嫁妆”,“好儿不要爹田地,好女不要陪嫁妆”;三是重体貌,一般要五官端正,四肢齐全,身强体壮。认为只有这样的婚姻,才能白头偕老。在婚姻中,白族很注重“子嗣”,认为“田要深耕,儿要亲生”。故白族不论家势大小,一般都不纳妾,除非妻子确无生育能力或子女夭折,以前无奈之下也有“讨小”的。
日期: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