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人生礼仪 > 婚姻习俗

苗族择婚习俗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苗族青年恋爱择婚有多种形为方式,充满了自由、纯真、朴野的情调,展现了苗族青年青春的艳丽、执著的追求和崇高文明的道德风尚。

 

1、跳月

 

 

 

吹笙和歌,跳花跳月。(龙本亮摄)

 

“跳月”是苗族古老的恋俗。据《续文献通考》载:“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中华风俗志·湖南志》载:“湘西苗族每逢家节良宵,有‘跳月’之风,童男处女,纷纷至森林山巅唱歌跳舞,此唱彼和,至情投意合,虽不相识,可相约为婚。”清代陆次云《跳月记》对这一恋俗更是作了详细的描写。大意是在仲春二月,苗岭风和日丽,杏花淡染,柳絮纷飞。苗家老人们各自带领成年的子女,选择郊外的一块平旷之地举行“跳月”盛会。父母们在大坪四周的高地上观望。青年男女则各自成行,围成两圈,列于坪中。男椎髻于额前,缠以苗帕,衣不过腰,裤不齐膝,腰上系以花带,髻上插野鸡毛,其飘飘然迎风而动。手持芦笙,笙有6管,长2尺。少女们髻上也插有野鸡毛,戴耳环,耳环配以珍珠或贝壳,在双肩上不时随身摇晃。身穿多褶的花裙和衣衫,腰系花带,手拿竹编彩球。歌舞开始,男且吹且舞,神魂荡漾;女歌声哀婉,起舞旋转。至高潮之时,往往几个男青年争着和一个女青年歌舞,或几个女青年争着和一个男青年歌舞,有如水乳交融一般。男女青年们乘机目来眼去,寻找对象。歌舞结束后,双双渡涧越溪,选择幽辟之地谈情说爱,互赠花带,再相携回到跳月场中,各随父母返回家中。

 

“跳月”所记叙的过程来看,古代苗族的恋俗是何等的自由与浪漫。

 

2、边边场

 

  

苗族青年男女初交喜群体式,这是“赶边边场”——以赶场为名,行初恋之实。 

(张吉珍摄)

 

“边边场”是苗族青年男女利用赶场之机进行交友择偶的一种恋俗。这一恋俗的一大特点是有着浓厚的群体意识。苗族青年在恋爱中喜爱结成一个个小规模的群体,多则七八人,少则三五人,有男女群体之分,多由同寨青年自发组成。每一群体成员可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次为年龄较大者,他们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是恋爱的中坚和骨干;第三档次为年龄较小者,他们情窦初开,一切处于被动“见习”地位,是群体的新鲜血液;第二档次则是介于一、三者之间。不论哪一群体,都有一个未经选举产生的为全体成员所信奉和尊崇的头面人物,他(她)是上届群体的“毕业生”,以能歌善言而居于本群体之首,用行为方式影响和熏陶着本群体的每一个成员。

 

群体的经常性活动是练唱情歌,学讲情话。其内容包括相识、相会、初恋、结合、对婚后幸福生活的憧憬等等。因为苗族有着以歌传情的习俗,所以这一基本功的训练,历来为群体所重视。特别是男群体,谁都不愿放过每一次训练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在赶“边边场”或在其后的幽会中对输了歌,就要遭到对方群体或个人的“冷眼”,爱情之门就别想启开。

 

群体的主要任务是架设爱情的桥梁。每逢赶集或重大节日,他们就进入场中或在场边游弋。他们时而在观望异性群体,时而调整跟异性群体的位置,时而在本群体内部窃窃私语,时而默默沉思。他们面部流露的内心倾向,只有他们自己才一清二楚。这种“逢场作戏”的行为方式,其实是他们正在“对象”。一旦相中理想的异性群体,男群体就千方百计地进行现场考察,力求弄清女群体的坐落地址、姓氏婚姻,切忌群体间的同姓(指苗姓)“交往”。待散场或节日活动结束,男群体便尾追着看中的女群体,用挑逗的歌声来进行试探。若对方态度冷漠,男群体则马上改变行动计划,重新尾追原已物色的第二或第三女群体。若女方流露出友好的表情,便继续尾追,探听虚实,直至约好下次相会日期,交换信物,方才各自离去。这种以赶场为名,行初恋之实的恋俗,就被不知情的人戏称为“赶边边场”。

 

3、讨糖

 

  

以讨猪草为名,行初恋之实。(砂刚摄)

 

是男方向女方求爱的一种委婉而风趣的行为方式,多发生在赶边边场回家的途中。随着季节和场地变化,讨糖又转化为讨果、讨柴、讨猪草、讨糍粑、讨葱等。但无论是讨什么物品,均是用苗歌来进行陈述。如“讨糖歌”:

 

 

 

男:不为钱财不为米,只为嘴巴有点渴。

 

山中泉水万万千,不如姐姐一点药。

 

抹起胆子和姐讨,不管是糖还是果。

 

甘蔗水多好润喉,甜甜蜜蜜在心窝。

 

 

 

女:我们三姐四妹,生在深山老林,坐在不毛之地,

 

讲话不知从何起头,唱歌不知如何煞尾。

 

我们父母田无丘,地无角,无钱无米送我们。

 

如今空脚空手把家归,遇到你们来讨取。

 

伸手容易缩手难,无糖无果表心意。

 

只好道一声“惭愧”,道二声“阿哥,对不起!”

 

 

 

男:今日有幸追上姐,有糖不要舍不得。

 

送我一颗也是情,送我半颗也是义。

 

 

 

只要姑娘们拦不倒小伙子,小伙子就赢得了她们的赏识。于是姑娘们满足小伙子的要求:讨糖——给糖,进而搭起了爱情的桥梁。

 

 

 

4、讨葱

 

 

 

仲春二月,门前的桃李绽开笑脸,屋后的椿树冒出新芽,地米菜、

 

  

歌声遥起乱山中,男女樵苏唱和同。只是鸾凤求匹偶,自由婚姻最开通。——清代佚名《情恋》(砂刚摄)

 

社菜、胡葱赶热闹似地一夜间浓浓淡淡染绿了山山岭岭。苗家姑娘、小伙在火堂边烘烤了一冬的心,受春风撩拨,被春雨滋润,也开始萌动了。他们不期在山涧相遇,唱起了“讨葱歌”。男:“妹呃,你在河边采荇菜,菜绿葱香诱我来。想与阿妹把葱讨,不知阿妹给不给?”女方答:“哥呃,你讨菜不是光讨菜,讨葱讨菜有古怪。阿哥你讨菜妹讨歌,香葱只送好歌才。”就这样,男女双方各推出一位能歌善唱的人物为代表对唱。他们唱天上的月亮为什么缺了又圆,地上的花儿为什么谢了又开;水中的鱼儿为什么成双成对,林中的锦鸡为什么比翼齐飞……

 

天黑了,阿哥阿妹的嗓子唱哑了,阿哥阿妹的心唱合了。羞红了脸的姑娘从背篓里取出刚采的香胡葱,用一条花带束着,赠给意中人。

 

 

 

5、草裱

 

 

 

阳春三月,青年男女聚集山头,他们用木叶传情,用山歌联姻。对歌首先由男方发起:“隔河望见妹穿青,人无言语水无声。打个石头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女方如果愿意对歌,便接唱:“妹唱山歌接哥音,满哥你是聪明人。心里有话方好讲,纸糊灯笼心里明。”当对歌快要结束分别时,男方继续用歌请女方表态:“郎上界来妹进冲,二人相好路不同。有心打个相思裱,无心打个两头空。”“相思裱”与“两头空”,都是用茅草结成的草裱。在回家途中,女孩走前,按照心意结下草裱丢在路旁,向男孩表示是否同意继续来往。如果是“相思裱”,说明女孩同意继续来往,从此进入恋爱阶段;如果是“两头空”,说明女孩不同意再接触。

 

6、幽会

 

  

幽会(简隆军提供)

 

通过“讨糖”、“讨葱”、“讨柴”等不同形式的“讨”后,双方初步建立了感情,于是群体进入密切交往阶段。这一阶段,需要若干次的幽会。

 

第一次幽会仍是群体对歌。为了赢得对方的信任,双方都在尽力倾吐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并寻机把自己的知识、才华展露无余。如“逗情歌”(夸风流):

 

 

 

仔鸡下蛋两头红,风流的姐姐大不同。

 

走路甩起莲花手,背笼惹起半边风。

 

 

 

夸赞的背后,当是情爱的追求:

 

 

 

口口声声来相求,双脚跪在姐前头。

 

秀才下跪为高官,我哥下跪为风流。

 

 

 

这次幽会只是一次相互间摸底的会晤。真正的恋爱还没有正式铺开。

 

第二次幽会是对偶式代替了群体式。两个群体在这次幽会开始不久,便通过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找到了自己感情的个体流向和归宿。于是,一个个成对的爱情型体突破原来“群”的躯壳,脱颖而出,向四周游离而去。

 

这次幽会在唱歌内容上舍去了初相会时的那些互相颂扬之词,他们毫不掩饰地将别后的思念和痛苦,用歌渲染得淋漓尽致。其意在于打动对方的情怀,播下深情的种子。间或也穿插一些有风趣的盘歌,借以试探对方的智慧和才华。如:男方问:“什么弯弯弯上天,什么弯在水中间?什么弯弯街前卖,什么弯弯在眼前?”女方答:“月亮弯弯弯上天,犁头弯弯水中间。梳子弯弯街前卖,眉毛弯弯在眼前。”部分男女青年还能在这次幽会中连唱一些爱情长歌,流行较广的有《金花阿娅》、《黎翠山的传说》、《梅姑娘》等,用心目中所崇敬的爱情偶像来激励对方,诱导对方,进行情感的渗透,确立未来家庭的理想形象,造就新婚家庭的雏形。

 

7、坐茶棚

 

  

坐茶棚(龙本亮摄)

 

在靖州锹里一带,苗族村寨旁常见有简陋的草棚,美其名曰“茶棚”。茶棚为同村未婚女子集体所建,四根木柱上覆盖茅草树皮。每到“戊日”这一天,苗家照例不动土。同寨青年男子相邀到客寨茶棚前,放开喉咙唱上几首山歌。姑娘们听到歌声后,便结伴来到茶棚前。双方若是初次见面,首先互相介绍姓名,然后男女各坐一方,开始对歌。时近中午,姑娘们回家拿来午饭招待客人。饭后继续对歌。日久生情,便开始交朋友,结对子,直至确立爱情关系。这种恋爱方式称为“坐茶棚”。茶棚又叫“花园”,坐茶棚又俗称“进花园”。无茶棚的地方,就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游方”“会姑娘”。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