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人生礼仪 > 婚姻习俗

白族的丧葬习俗(下)

作者:谷中山 【字体:
丧葬习俗也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本集内容将为您讲述白族特有的丧葬习俗——换囵猪符、三牲祭、坟头埋泥鳅。 换囵猪符、三牲祭、坟头埋泥鳅这三个丧葬习俗都是与动物有关的,并且这些动物在白族人的理解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首先为大家讲述的是换囵猪符。白族人生重病后,除请医治疗、求神“讨水”、“问卦”许愿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风俗习惯,就是“换囵猪(羊)符”,它是一种“以死替生”的活动。 病人病重,多方求救无效,只好请阴传老司“过晕”,即去阴间找阴司查看病人的阳寿,如果寿元快到,就想办法用其他生物替代,否则性命难保。于是,病人家属就在本主面前问卦,看以什么牲畜替代,是猪还是羊,三卦为准。确定后,便邀请三十六位亲戚朋友,凑钱买一头猪或一只羊,再请三元老司做功课:“请神”、“上宰牲文”等。宰杀时,病人的子女要披麻戴孝,像对待父(母)一样对换取父(母)性命的牲畜表示哀悼。被宰的生猪(羊)除毛刮净后,将头与四肢砍去,以免阴司认出。再取生熟肉各三十六小坨,由三元老司做三十六解,表示已和阴司打通关节,此病人已找到替身,可延寿了。其猪(羊)头、脚和生熟肉三十六坨、小肉坨归三元老司所得,其余的肉和一厢豆腐全部炒好,由在场的人一餐吃完。这是拯救病人的最后一关,生死在此一举,所以,三十六人个个诚惶诚恐,肃穆寂静而默祝功课圆满。 接下来要为大家讲述的是白族的三牲祭。白族人家,成年人亡故,一般都请“道士”超度,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三天,多者七昼夜。不论那一种,出丧的前一天,都要“嚷葬”,又称“嚷客”,即亡者家属设席宴请吊唁客人。亲朋好友、邻居熟人,均不请自来吊丧,送钱、送物、送祭幛、送挽联等,其中最大的丧礼,就是“三牲祭”,俗称“猪羊祭” 所谓三牲,即一头猪、一只羊、一只鸡另加一棚祭幛。上祭时,一般都将猪羊宰杀,仅在前脊上留一撮毛,用杠子扎成架,将猪羊绑在架子上,请一班围鼓响手,放着鞭炮,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抬到亡者灵前,由道士做专朝祭奠。猪头则作为道士的应得报酬。如果上三牲祭的人家多,一时吃不完,为避免浪费,也可以抬活猪活羊。祭幛上一般都贴有祭文,简述亡者生平,表达对其沉痛哀悼之情,上书“三牲祭”字样。送“三牲祭”者,多系亡者的直系亲戚,如儿女亲家、女婿、血亲老表等。其祭文,待出丧时,全部取下,一并带到坟前摆放或当即焚化。 最后要为大家讲述的是坟头埋泥鳅。白族人死了历来实行土葬,落籍桑植以后,仍沿袭旧俗。土葬时,有很多特殊习俗,除请阴阳先生选阴地之外,还须用热坑埋,就是将挖好的墓坑,用芝麻秆(意谓芝麻籽多,开花时是节节高)和钱纸铺好烧热,后将灰烬散开,尔后让阴阳先生在灰坑上画上八卦、太极图等,趁热将棺材放入坑内,孝子先跪在墓上挖土三锄,众人动手用原土掩埋。这之前,最特别的是阴阳先生用一小陶罐,内装五色线和五条活泥鳅以及地契纸灰,用一岩板盖好,埋在坟墓头下。 为何要在坟头埋泥鳅呢?据传,在很早以前,有功名的白族先人,也和帝王一样,死后是有人陪葬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用人陪葬的恶习废除了,便改用其他生物代替。洱海盛产鱼,开始是用鱼代替,落籍桑植后,开始也是用鱼,但山地丘陵,鱼难弄到,于是便改用了泥鳅。泥鳅不但比鱼容易捉到,其生命力比鱼也强,特别是一种“山泥鳅”,在很长时间内,只要有泥,它都能生存下去。后来,无论平地、山地都改用泥鳅。若遇冷天,泥鳅也寻不着,阴阳先生就改用五谷茶叶。 换囵猪符、三牲祭、坟头埋泥鳅,这三个特有的丧葬习俗,在外族人眼中似乎带有无尽的神秘色彩,但白族人的出发点,是最淳朴的对亲人的留恋和不舍。
来源:《湖南白族风情》
日期:200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