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人生礼仪 > 婚姻习俗

白族拜大年

作者:谷中山 【字体:
拜年是我国众多民族共有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期间,人们都要通过拜年来密切关系、加深感情。本集内容将为您讲述白族人民的回门与拜大年的传统习俗。 白族不仅时兴拜年,而且有着特别的讲究。他们把拜年分为三种:一是拜大年,又称大拜年;二是拜年;三是拜新年。拜新年是指已婚女儿给头年辞世的父母拜年,时间须在大年初一,礼品是专门准备的一桌酒肉饭菜加果品,由女儿女婿亲自送去娘家,摆在堂屋神龛前,跪着请亡灵享用,故拜新年又叫摆新年。而拜年,是指春节走亲访友,意在表示情谊常在,出行时间须从大年初二开始,因初一是拜新年日,主人忌讳。所以白族民间有“初一不出行,初二人碰人”的说法。拜大年,或大拜年,是相对于普通拜年而说的,是特殊的,也是最隆重的,它专指订婚后才过一个年的男子去女方家所拜的第一个年。拜大年,必须父亲陪着儿子一起登门,若父去世,则由伯父或叔父替代。这是以示对这门亲事的慎重和对女方本人及家人、族人的尊重。带去的礼物,相对于平常拜年,不但要多些,而且要贵重些。一般除了必不可少的圆圆的打糍粑、白白的粉丝、香脆香脆的糖馓果、肥巴巴的腊腰方,还必须有很大的腊猪肘子一只,还要有送给姑娘的新衣裤、时髦的首饰及闺房用品。这些礼品要用担子挑或抬盒抬,上面还要盖上写有喜字的红纸。进门,鞭炮要放得多,炸的响声要大。故有句俗语说,“大拜年挑担子,小拜年背铆子”,铆子即拴猪肉、捆粉丝用的棕叶纽索,借指腊肉与粉丝,意思是平常拜年只要背腊肉、粉丝和糯米糍粑即成礼信。 大拜年是姑爷去姑娘家第一次认亲识族,场面气氛热烈而亲切。当女方家听到门前鞭炮响起,见是姑爷到,便连忙打开堂屋中门,迎出去接担子,招呼姑爷进堂屋上香,祭拜祖先和本主神,再请进正屋烤火、喝茶、用点心。三道茶毕,亲家双方开始嘘寒问暖,叙谈家常。这时姑爷或坐着旁听,或被姑娘的弟妹缠着做这做那,或被其哥哥姐姐叫去天南海北聊侃,氛围和谐轻松。大拜年,给女方的直系亲属及本房族人都有见面礼,因而,大家都要轮流宴请,以示认下这门亲戚,从此亲如一家,不论彼此。 拜大年同平常拜年一样,客人告辞时,主人同样要打发回赠礼。但不光是回糍粑食品之类,也不光是给打发钱,还要有更动人心魄的东西,那就是姑娘亲手一针一线做的两双白底黑面提边锁口布鞋,外加两双精美的绣花袜垫。袜垫绣得花花绿绿,人见人爱,诸如“喜鹊闹梅”、“鸳鸯戏水”、“二龙抢宝”、“双喜格子”,都是一些姑娘用心绣成的手工艺精品,倾注了一颗心、一片情,十分爱人。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因此拜大年不仅仅存在于白族人民文化中,其他民族也有这样的礼节。本集内容已结束,下一集内容将继续为您讲述白族婚育文化中的报喜鸡和植同庚树。
来源:《湖南白族风情》
日期:200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