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闹洞房与回门
中国婚礼中自古就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因此闹洞房是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方法。本集内容将为您讲述白族婚俗文化中的闹洞房。
洞房花烛夜,历来被视为人生一大快事,白族更是看得庄重。这一天,四面八方的亲朋戚友穿红着绿,兴高采烈地聚集恭贺,那热烈欢庆的场景,使人热血沸腾,而那些独特的习俗,更是叫人如痴如醉,特别是“闹洞房”饶有风趣。
拜堂完毕,围鼓响手高奏,炮仗轰鸣,闹洞房的序幕开启。在迎亲娘的引领下,新郎新娘手牵“金带”,走向洞房,一跨进房门,便争先恐后地向床头跑去争抢枕头,谁先抢到枕头坐在床沿上,就预示着谁是家庭未来的“主事”者,另一位则要听从于他(她)。这时,尾随看热闹的宾客,也一窝蜂似的涌进去,为抢枕头的精彩一幕哄闹喝彩。若是新郎胜出,围观的小伙子们,便会去亲昵地捶他的肩膀,赞赏其男子汉气魄;若是新娘胜出,姑嫂们便会亲昵地去掐她的脸或手,赞美其不让须眉的气概。之后便是高声闹嚷,要装烟,要敬茶,要吃糖果,分享新人争夺“主事”的喜悦。
入夜是闹洞房的高潮。此时,异姓宾客散去,新郎的族人们,不分长幼童叟,聚集在洞房的里里外外,无拘无束地闹腾。这个提出要“看看新姑娘漂不漂亮”,那个要求要“试试新媳妇贤不贤惠”。有的吵,要给喜糖;有的闹,要给花生;有的喊,要给板栗、要给核桃;有的要给绣花手帕;还有的则要新郎新娘面对面喝交杯酒,口对口嚼同一节甘蔗。声浪一阵比一阵急,一浪比一浪高,像要把洞房抬起来似的。这时,新娘绝不会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总是微笑不语,装聋作哑,一概交由送亲娘出面应对,左拦右挡。有时碰上能言善语的送亲娘,一时半会攻克不下,调皮的小伙便使出绝招,在洞房的火盆里或蜡烛心上撒辣椒粉,弄得辣味四溢,呛得新娘一阵大咳,逗得满堂大笑嬉骂。更有甚者,顽皮胆大的孩童干脆爬到新人床上,乒哩乓咚,满床打滚。
此情此景,看似粗野放荡,其实这恰是白族人所追求所期望的预示吉祥的景象,其中藏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白族认为,人逢喜事,宜扬不宜抑,宜闹不宜静。“闹发闹发,越闹越发,人发家也发。”故而由此又派生出“闹房三天无大小”的习俗。即三天中,不分老少,都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去闹房,“闹”的声嗓越大、时间越长、人数越多越好,意味着新人越吉祥,家长就会越高兴。倘若无人闹,或闹得不狠,反倒冷清。
当然,“闹”也不是无休无止,当送亲娘发现已难不倒闹房人,或者夜色已深,便见好就收,示意新娘同意,有限度地满足闹房者某些逗趣要求,同时从新娘手中接过钥匙,打开衣箱、合柜,把事先准备好的糖果、花生、板栗、香烟、绣花手帕等分发给大家。得到礼物,大家再恭贺一番,乘兴散去。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回门,即回娘家省亲,这是白族人新婚后必须履行的一种传统礼节。按照新婚“十夜不能空房”的习俗,一般两家相距不远,可以当天去当天回的,是三天回门,即新婚后的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省亲;若是两家相距较远,至少在四十里以上,无法当日返回的,则延迟在新婚十日以后回门。
回门时,新婚夫妇要带上猪肘、猪肉、糖、酒、粉条等礼物。到娘家时,夫妻俩要给双亲行“叩头礼”,女婿要像女儿一样改口叫“爹”“妈”,不能再称岳父母为“亲爹”、“亲妈”,岳父母也称女婿为“姑爷”。在送回门礼时,还必须给“送亲”即“上亲”一份礼物,表示对他(她)们送亲的酬谢。受礼人同样要以钱或物回赠,俗称“给打发”。因为“送亲”都是新娘的三亲六眷,即父方的至亲、母方的至亲、姑表亲,除了回门时给以酬谢外,第二年的正月还要去拜年,亲戚间还要经常来往探视。
闹洞房重点是在传达大家对新人婚姻的一种喜悦和祝福,这显示了白族人民的热情。回门则是新郎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的一种习俗。下一集内容将继续为您讲述白族人民的传统习俗拜大年。
来源:《湖南白族风情》
日期:2006
日期:200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