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渡花、架花桥、拿米
一个家庭新生的降生格外受到家庭成员的关注,瑶族人通常采用传统的方式来呵护新生的成长,给予其美好的祝福。本集内容将为您分别讲述瑶族的渡花、架花桥、拿米。
瑶族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体弱多病,大人们就会想用一些传统的办法改善现状,以求孩子茁壮成长。
首先是渡花。瑶人叫小孩“小孩花”,还有称“花屎,意指很小的人”,意即小孩就是花。花是在花园中长大的,小孩还没长成少年的,他就由花姑娘陪伴着,有花公花母照看着。小孩病多、体弱不好带,这就是花姑娘没带他玩,花公花母没在身边照看,所以花树根不深,花长不好。就要请一巫师作法渡花。巫师先在厅堂烧香、化纸、敬酒,请祖先保佑,请花公花母花姑娘培好“花”。然后盛一盆清水,做一只小船,纸剪一小孩插在船上,放入盆中水上,巫师边念叨,边把船在盆中渡来渡去,让“花”玩好。渡花完毕,巫师将已做好的花园即用碗装一碗米,用红纸剪成的篱笆围在碗上,碗里插上纸剪成的花树,放在神台上(祖先位)。巫师念叨后将渡完“花”的纸剪小孩从船上取下来插入“花园”中,这叫渡花“培花蔸”。
接下来是架花桥。架花桥和渡花均是因为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体弱多病,为使其健康成长脱离病灾而做的法事,目的一样,做法不一样。架花桥就是请来巫师,在村外的路旁,砍三根小木条,并排摆在路旁,再用红、蓝布寸许小块,压在木条上,这就是架花桥。然后摆上供品,燃香烧纸,念叨作法。用“钱纸”捏成一小团,在纸团上画符作法,一只红公鸡祭桥,巫师手捏纸团,慢慢地牵引着“花孩”过桥,直达花开满园的彼岸。法事做完后,巫师将纸团交与小孩父母,带回放入小孩衣袋里,花桥架成。
除了架花桥和渡花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拿米”的方法。小孩生下来后体弱多病,父母除了求医、求神之外,还要为其求一个待儿女好、命好的人家认作父母。经同意后,小孩的父母来到这家命好的人家里,请他给一把米,拿回家煮给这个多病的小孩吃,吃了这种米饭,以后体弱多病的小孩就会健康起来。去拿米要选一个好日子,这个日子就叫“福生日”。母亲背上小孩去拿米,主人盛情款待,逗小孩玩,辞别回家时,叫小孩向主人拱手礼拜,并叫“寄爷、寄娘”。这时寄娘将米放进小孩衣袋或者其他袋中,并说:“回去听话,快快长大。”从此就常来常往寄爷寄娘家。
如果小孩还是生病了,就要逢七出门诊治。
例如小孩长疳积了,小孩治疳积时日必逢七,也就是每月农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日,请医生时要先打一红包给医生,过去为3.6元,现在要根据各人的经济情况而定,多少不论。如果没有去请医生,家长则在逢七之日把平时预备治疳积的鹅不吃草、饿蚂蟥、臭牡丹等熬水喝或用熬出的水煮瘦肉、猪肝等给小孩吃,或者是臭牡丹叶包肉或猪肝入火灰里煨熟吃,这样可治疳积。为什么要逢七呢?因为瑶语中“七”为“出”之意。
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大人们总是会耗费很多心思。但是大人们无法给孩子打造无菌乐园,孩子总会在成长中磕磕碰碰,好在瑶族人民有很多与不稳定因素相对抗的办法。本期内容已结束,下一集内容将会为您讲述瑶族人解决孩子受惊的办法。
来源:《湖南瑶族风情》
日期:2009
日期:200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