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婚礼中的拜堂形式
瑶族婚礼有繁有简,形式多样,瑶族人结婚拜堂具有不同形式。本集内容将为您分别讲述瑶族婚礼中常见的两种拜堂形式。
瑶人结婚拜堂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全堂拜,入夜开始拜,一直拜到天亮 ;另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叫结亲拜。
厅堂里祖宗神位前,摆上长桌(或几张方桌连成的长桌),正中摆上一只猪头,左右各摆上一只托盘和供品,桌上摆有酒菜,燃上一对大红烛,呈现一片喜气盈盈的气氛。
拜堂开始了,唢呐队吹奏《催官上席曲》,新郎家的祖父母、父母、舅、姑、兄弟等围席而坐,饮酒受拜、坐席按先亲后疏先长后少次序进行。
半个时辰后,唢呐队吹奏《拜堂曲》,从厅堂左房内接新郎出来,站在堂中左边,再从厅堂右边房内接出新娘站在堂中右边,新郎新娘并肩站好面向神台,这时清水公念叨几句,在厅堂四周看拜堂的人也齐声喊道:“新郎、新娘白头到老,永结同心,和和美美度光阴。”
清水公念叨祝颂完毕,席上的长者亲戚饮酒交谈,新郎新娘就开始行拜。新郎新娘手执折叠成方形的毛巾,在伴郎伴娘的搀扶下进行全堂拜。新郎双手高高举过头,慢慢向下行拜礼,向上行拜向左行拜、向右行拜。这就是向祖宗、长者、亲戚、贵客行拜,每向三拜,拜时新娘弯膝表示行拜,这就是拜堂开拜的全堂拜。
新郎新娘向长者(祖父母、父母、伯叔等)行拜时动作非常缓慢,伴着缓缓吹奏的唢呐声慢慢行拜,每一拜约半分钟。祖父母、父母分别行三十六拜,叔、伯行二十四拜,兄、姐行十二拜。长者接受行拜时不必还礼。如果受拜的人少可重拜一次,如果人多,则分两批或三批,第一批拜完后离席,第二批上席。拜完后,新郎、新娘平排站着,由一位辈分高、年纪大的长者向新婚夫妇劝教。劝词多少看长者的才能,一般地说上几句:“天和地和人和,夫妻和、老少和、全家和,和气生财、和睦兴家。上敬公婆、父母,下爱兄弟姐妹。春来勤耕苦种,冬来五谷全收。有钱有米不可大花大搞,节节俭俭好过长年。恭贺你们夫妻,上山同路,下水同船,早生贵子,早富家园。”
这时天快亮了,拜堂也结束了,唢呐吹奏乐曲送新郎新娘退堂入洞房。
结亲拜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拜堂仪式,不像全堂拜那样通宵达旦,这种拜可在迎来新娘的时候立即拜堂,也可等晚饭后拜堂。
拜堂时在厅堂里摆上长桌,桌上摆放敬祖宗的鸡腿、猪头。父母、媒人坐在上方。清水公念叨告慰祖宗后,在厅堂长桌前方摆上草席和一床新的折好的被褥。吹鼓手吹奏《迎亲曲》,从厅左房内迎出新郎站在厅中左方,从厅右房迎出新娘站在厅中右方。新郎新娘站好后,吹奏《拜堂曲》。清水公又念道:“今天是黄道吉日,是鸳鸯成对燕子成双的好日子,父母为你们操心费银,惊动亲友帮忙,备上酒肉摆上今天的结婚喜酒,今天你们就成亲了,这好的媒人拖板架桥,又跑远路,为你们牵上姻缘红线,今天先谢良媒敬上三拜。”新郎新娘作揖三拜感谢媒人,然后拜父母,拜毕,新郎新娘互拜。吹鼓手吹奏《蜜蜂绣花曲》,拜堂到了高潮。新郎新娘开始喝交杯酒。清水公左手提一小条红纸,右手左右上下摇动画符念叨着:“天合合,地合合……”念完,将符在烛火上点燃,然后将纸灰投入杯中,后提酒壶,斟糯米甜酒(又叫糊娘酒)两杯,从左杯斟到右边,又从右杯斟左杯,斟几个来回,表示新郎新娘结合紧密,永不分离之意。清水公一只手拿一杯酒,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交叉,送给新郎新娘,伴郎伴娘接过酒端给新郎新娘喝。夫妻同饮合亲交杯酒,相亲相爱到白头。喝完交杯酒,拜堂仪式即将结束。这时,清水公又念道:天作证,地作证,堂上祖宗作证;天合合,地合合,八字合合,夫妻合和,白头到老,上山同路,下水同船;上敬父母、伯叔兄长,下和侄儿男女,勤作苦种,节俭为家。今天婚姻圆满入洞房。”乐曲高奏,新郎新娘入洞房。同时,将摆放在长桌上的两只香喷喷的大鸡腿一并送入洞房,意为新郎新娘结婚后就要立足创家业,一对鸡腿,就象征一对和谐美满的新夫妇,一对家中的顶梁柱,撑起家庭这片天,挑起生活的这副担子。
由于瑶族的地理位置,这里的少数民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极小,还保留着自己传统、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新郎新娘拜堂可谓是一场婚礼中最为高潮的部分了。下一集内容将会为您讲述瑶族婚礼中的另一个小高潮——新婚夜顿屁股狂欢。
来源:《湖南瑶族风情》
日期:2009
日期:200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