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哭嫁、坐歌堂和出礼酒
在瑶族婚俗中,女方出嫁形式也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本集内容将为您分别讲述瑶族的哭嫁、坐歌堂和出礼酒。
哭嫁十分容易理解。姑娘要出嫁了,就要离开家里、离开父母兄弟姐妹,实在难分难舍,没有别的表达方法唯有“哭”来倾诉。出嫁的前两天早上就开始“哭嫁”,“哭嫁”时手拿“哭帕”遮住脸面,“哭”一阵,拿下一会,又再“哭”,如此反复,直到“哭”毕。“哭”父母的养育之恩;“哭”远嫁他乡,无法尽孝道之情;“哭”难舍同胞姐妹兄弟之情。“哭”一般是四个字一句,带点唱腔,会“哭”的还带有拖音,抑扬顿挫。第二天早上“哭”完,早饭后就到村寨里挨家挨户“哭”别,来贺喜吃酒的亲友来了也要“哭”别。接亲的队伍来了,迎亲的唢呐乐队进了家门,这个时候是“哭嫁”的高潮。哭嫁,男女相爱结婚的只是哭父母养育之恩、姐妹之情。如果是包办的,哭得更是伤心,她无法得到幸福和爱情,如果是嫁得很远难得回来看望父母兄妹,也哭得依依不舍,哭得声嘶喉裂脸肿。亲友中也有陪“哭”的,新娘“哭”一阵,亲友陪“哭”阵,互诉衷肠。如感情深的,是真情的哭,哭得令人肝胆欲裂,感动得在场人也跟着哭。
此时,新娘着盛装,所戴头饰就像汉族新娘戴的“凤冠”,瑶话叫“猜”和“弱”。相传在远古时期,盘王和花英娘娘被送到石宝山落脚定居,结婚时花英头顶开满山花的树枝与盘王结下了白头到老的夫妻。后来子孙后代就照着这个式样,做成“猜”和“弱”并搭上绣花巾,当做新婚的头饰。姑娘在出嫁和拜堂时就把它戴在头上,表示与夫君百年好合白头到老。
瑶族姑娘出嫁前还会举办歌堂。
歌堂有大、小之分。“接礼酒”当天晚上的歌堂是小歌堂,小歌堂是新娘的亲友来陪新娘坐的歌堂,以与亲人叙情话别为主要内容,不讲究歌堂的摆设和唱歌的程序。出嫁头天晚上的歌堂称为大歌堂。本村、本族以及外村的年轻人都来参加,参加的人多、场面大,很热闹。
吃罢晚饭,将三张桌拼成长桌,摆在正堂神台下方,神台旁挂上观音菩萨、太白金星、托塔天王的神像,桌上铺上布毯,桌的中间摆上圆猪头一个,用红纸剪成的大“龙凤花”盖上,再摆上四只用红喜字盖住的猪脚、一对茶树、一对龙凤大蜡烛、两对小蜡烛。之所以摆一对茶树,是因为歌堂中“歌堂歌”里唱到:“为何桌上摆猪头?蜡烛燃火红泪流,为何桃花不能摆?偏要茶花插桌头。”“女儿出嫁摆猪头,离家别母泪双流,桃花艳丽果酸苦,茶花结果果油多。”选择茶树作礼物,正如歌中所唱的“茶花结果果油多”,预示新婚夫妇将来和睦、多子、幸福、富贵。
新娘由伯叔母或兄嫂扶到桌上方正中坐下,由八位相亲姐妹分坐左右席位,桌的左、右、下方由新娘儿时玩伴姐妹相陪,其他参加歌堂的人围坐在厅旁或门外。
唱歌开始,由摆堂的姑娘先唱“歌堂歌”,男青年先吟诗,后唱“邀唱歌”,之后唱“陪新人歌”、“路堂歌”、“古人述”、“字歌谜歌”。唱到半夜时分,需歇息片刻喝茶吃宵夜解乏,吃宵夜前唱“宵夜歌”,唱毕吃宵夜。吃完宵夜又唱“盘歌”,即将天亮时唱“分离歌”、“上车歌”。唱歌时女唱男对,先由两对对唱,越唱对歌的人越多,多的可达十对,从晚饭到第二天天亮,整晚歌声嘹亮、热闹非凡。
个别地方,男方迎娶时也举行歌堂。
不同于女方,男方在办喜酒的前两日要办“出礼酒”,即男方送给女方办酒和坐歌堂所需的钱和物资。姑娘出嫁前办的出嫁酒和坐歌堂所需的物资费用均由男方负担。送礼人员确定后,出发当天早上由男方办一餐酒请送礼的人。早饭后,送礼人挑着礼品到女方家。
送的礼物有:大米300斤、圆猪一头300斤(重量不足另加猪肉补齐)、两树茶花、两对大蜡烛、四对小蜡烛、4 张大红纸、4斤面条、16个鸡蛋、4斤糖果、两个红包(给帮新娘梳头、抬灯笼的女亲友)。送礼队伍由一亲友作为“压礼”之人即队长负责,同时陪伴前往的还有鼓乐手。女方接到男方的礼则要办“接礼酒”。男方送礼的队伍要赶上女方中午办的“接礼酒”,女方除了迎接男方的送礼队伍外,还要请上自家的亲友一同喝接礼酒。因为出嫁前需要亲友陪“哭嫁”、坐“小歌堂”与“大歌堂”。
哭嫁、坐歌堂和出礼酒是瑶族婚礼中非常有民族特色的一部分,自此之后,婚礼的脚步渐渐靠近,一场盛大的婚礼即将来临。本期内容已结束,下一集内容将会为您讲述瑶族新人婚礼。
来源:《湖南瑶族风情》
日期:2009
日期:200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