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人生礼仪 > 婚姻习俗

瑶族婚前准备及结婚的程序

作者:郑德宏;任涛;郑艳琼 【字体:
瑶族婚俗中虽然通过自由恋爱相结合,但是男女结为夫妇需经过多个程序,可见瑶族人对于婚姻的重视。本集内容将为您分别讲述瑶族的结婚程序及婚前准备。 平地瑶青年男女除个别是由父母指腹为婚或订婚的以外,绝大部分是自由恋爱结合。年轻人通过赶鸟节赛歌,六月初六盘王、仁王出游,十月十六盘王节庙会大型活动或走亲访友、赶集等机会唱歌相识,认识后双方如有情意即相恋一年左右结为夫妇,这其中要经过五个程序:相亲、问亲、许亲、定亲、行亲。 相亲。男女双方认识之后,为使女方父母了解自己,男方就要主动上门让女方父母、亲戚、长辈了解自己,看看女方父母的态度。选一吉日男青年会同好友到女方家相亲,通过接触女方的父母、长辈,女方父母等对男方有了大致的了解,男方通报家庭情况以及对女孩的爱慕之情,请求女方父母同意与其女交往。如果其父母同意,男方就将准备好的礼物送与女孩,女孩回赠礼物,双方互换定情之物,相亲成功。相亲互换礼物一般为手帕和手工织的腰带、鞋带、鞋子等。相亲是相长辈而非相女孩。 问亲。相亲结束后,男方回家告知长辈、兄弟姐妹相亲成功,愿意与女方结为百年之好,请求父母为其求亲定亲。父母就请一媒人到女方家问亲(也叫求亲),就是求女方父母同意将其女许配到求亲人家。媒人带上面条、鸡蛋作为礼物上门求亲,问女方父母:“某某贤侄女定亲了没有?某村某某,为儿子某某来求亲,是否舍得?”女方父母如果收下了媒人带来的礼物,就表示同意这门亲事。 许亲。问亲后,男方父母请媒人上门许亲。媒人带上许亲礼物,面条9把(每把约2斤重)、鸡蛋9个、猪肉一块(约2~3斤重)到女方家许亲。请求女方父母出“八字”,即告知女孩出生的年、月、日、时辰以及订婚礼物的意见。女方父母就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提出需置办的嫁妆、衣服、被褥、首饰(银器的)、办酒需要的酒肉等,然后将女儿的“八字”交子媒人。 定亲。男方父母接到女方的“八字”后就请算命先生为两个年轻人合“八字”。如果“八字”相克,就告知女方不予定亲,如果“八字”相合,女方提出的定亲礼物又能接受,就选定一黄道吉日办订婚酒,请媒人上门告知。 吉日当天,由媒人带路,男方家带着定亲的礼物、礼金以及姑娘出嫁的陪嫁品上门定亲。给姑娘的陪嫁品有插头发的银针1根,银耳环1对,银链2条(腰链与颈链),银扣子1对,银手镯2对,银戒指4个;给姑娘家的礼物:礼金若干、面条9把、鸡蛋9个、喜糖4斤、猪肉50斤,油炸梳子粑59个(每个约1.5~2斤);给女方叔、伯、兄弟家的礼物:每家面条4把、鸡蛋4个、粑粑2个、猪肉1块。吉日这天在姑娘家办定亲酒,请女方的亲戚相陪。第二天到男方家里办定亲酒,女方的父母和主要亲戚到男方家吃午饭,由男方的亲戚朋友作陪。女方到男方家吃酒时,要给男方家里礼物,面条9把、鸡蛋9个,给男孩新布鞋1双、袜子1双、裤带1条、枕帕1条、青兰棉布9尺,给父母新鞋各1双、头帕各1条,主要亲戚每户面条4把、鸡蛋4个。男方的每家亲戚给女方的来客每人1个红包、9尺布或1条头帕。 行亲。行亲也叫走亲,就是男女双方定亲之后办喜酒之前,要相互往来,遇大节要送礼、遇红白喜事要参与和看望。遇大节送礼是很讲究的,不同的节日要送不同的礼物(送节是指男方给女方送)。春节送大棵子9块、小棵子9盘、鸡1只、腊肉1块、水果若干。二月初一赶鸟节送鸟崽粑粑59个、猪肉1块、鸡蛋9个。五月端午节送鱼(草鱼或鲤鱼)1条、油炸粑粑59个鸡蛋9个。七月十五送粽子粑9根、鸭1只、鱼1条。八月十五送月饼59个、鸡1只、面条9把。十月十六送打粑粑59个、面条9把、鸡蛋9个、猪肉1块。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人成婚之前,瑶族姑娘要开始为期一年或者半年“耍嫁”。姑娘在出嫁前的“耍嫁”,也称做“姑娘待嫁”。耍嫁的姑娘一般不参加劳动,在家“玩耍”、做鞋、刺绣、走亲戚,要把自己出嫁时穿的婚服、头巾、挂裙、被子绣好、织好。同时舅舅家接去耍一两个月,姑娘家接去耍一段时间,到舅姑家耍嫁的晚上,村里小伙子会来找耍嫁的出嫁妹唱歌、坐歌堂。 而确定婚约后,男女双方的父母和主要亲戚会早早地在一起确定、商议办喜酒的日子,此即会日子。男方家在确定办喜酒的吉日后,就派人带上请柬礼物(主家粑粑59个、面条9把、鸡蛋9个、猪肉1块,亲戚家粑粑2个、面条4把、鸡蛋4个)到女方家请女方父亲和主要亲戚到男方家“会日子”,男方办“会日子酒”招待。如果女方亲友团不反对,就将日子正式确定,以便下帖请客来吃喜酒。出嫁日子确定后,男方在办酒的日子前两个月要到女方家预报佳期。男方派一亲戚作代表并请人带上礼物:粑粑、猪肉、鸡蛋、喜帖送到女方家,称之为“预报佳期”。 从订婚到成婚,新人们需要经过重重程序,瑶族人似乎比其他族人对待婚姻关系要更为慎重。可想而知,这之后会是一场多么盛大的婚礼。本期内容已结束,下一集内容将会为您讲述瑶族新人婚礼进行前的哭嫁、坐歌堂和出礼酒。
来源:《湖南瑶族风情》
日期:2009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