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人生礼仪 > 生育习俗

生育习俗资料

作者:梁先学;庹年玖 【字体:

人的出生是人生的开始,所以土家族人十分重视为婴儿举办“诞生礼”仪式。土家族人生儿育女的仪式分为怀孕、分娩、踩生、报喜、三朝、看月、满月、百日、周岁(又叫抓周)等。

 

妇女婚后怀孕叫做“有喜”,或称“四眼人”。孕妇“有喜”后就得保胎,应减轻体力劳动,增加营养,并有许多禁忌,如禁食、禁视、避讳等。禁在孕妇家里钉钉子、敲板壁、搬床铺、移家具等,怕惊胎。孕妇不能在太阳光下或者雨天走路,怕动胎。不能走夜路,怕碰到鬼,会致难产。孕妇不能横睡床上,以防横产。孕妇怀胎数月以后,不能搬运重物,也不得站在板凳上向上拿东西,防止早产或流产等异常情况出现。孕妇忌看别人举行婚礼,忌看他人婴儿。孕妇忌看死人灵堂或者死的牲畜,忌坐别人家里门槛。禁止孕妇跳跑,与人争吵。如果禁不好,要请土老司“安胎”。土老司画一碗“神水”放在神龛上,以保胎儿安全出世。孕期应多吃五谷杂粮,禁吃刺激性食物。孕妇要勤洗澡,讲卫生。婴儿诞生前夕,严禁丈夫进入孕妇产房。临产之时,产妇负担沉重,想方设法避凶趋吉。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是人生礼俗的重大仪式。但因产妇的生理特性以及婴儿出生的某些禁忌,诞生礼仪式仅在极小范围举行,既为产妇驱邪,又为婴儿祝吉,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1.分娩

 

土家妇女生产婴儿叫“捡生”。临近预产期一旦肚痛发作,就煮几个鸡蛋给孕妇吃,让她生产时有力气。家人悄悄请来“捡生婆(娘)”接生,不让外人得知。“捡生婆”进产房后,要祭祀“催生婆”,保佑母子平安。捡生时,要把产房门窗开一条缝,目的是让投胎的“魂魄”进得屋来。如果婴儿迟迟生不下来,又给产妇煮些吃的,叫“催生”。接生时采用坐产式。若遇难产则用厚礼请捡生婆用一碗水念词敬神,有的用手挤压后扯出来,故死亡现象时有发生。婴儿出生后,捡生婆用白线给婴儿“扎脐带”,脐头留一几寸长,三、五天后就会干掉,不必用剪刀剪断。给婴儿洗澡的水必须倒进厕所或者倒在火坑角落,严禁外泼。婴儿胞衣用背篓装着挂在不落叶的乔木树上,任其腐烂,或任鸟啄,以示上天保佑。婴儿若为男孩,则用父亲衣服包之,剪掉扣子以后,把婴儿包紧。婴儿若为女孩,则用母亲衣裙包之,但忌用女人裤片包裹。婴儿出生那天,须用白纸剪成一个手执雨伞的老太婆像,俗称“阿密妈妈”,又叫“巴山婆婆”,贴在碗柜壁上,虔诚供奉。以后每天餐前供奉一次,120天后则逢年过节或每月初一、十五敬祀一次。

 

婴儿出生以后,第一个外来人到产妇家里叫做“踩生”。产妇家留“踩生人”吃炒米茶和鸡蛋、甜酒、团馓等。饭后,踩生人看婴儿,说些“长命富贵”、“易养成人”之类的祝福话。第七天,还请“踩生人”吃饭,婴儿往往拜寄“踩生人”,两家认“干亲家”。

 

 2.报喜

1 公鸡报信——生了个儿子(刘昌儒摄)(插于2.报喜后)

公鸡报信——生了个儿子(刘昌儒摄)

 

婴儿出生次日,产妇丈夫抱着一只鸡去岳母家里“报喜”,生男孩抱公鸡,生女孩抱母鸡。女婿进门就对岳父母说:“恭喜你们做了嘎公(即外祖父)、嘎嘎(即外祖母)”。见了舅舅和舅娘也要“恭喜”。女人生了小孩是在夫家立足的象征,须将喜讯及时向女家族人传播。岳家和女婿商定看月日期(又叫望月)后,逐户告知斟祝米酒的时间。女婿回家时,岳母回赠一只鸡,如果抱来的是公鸡,就回赠一只母鸡;如果抱来的是母鸡,就回送一只公鸡。其寓意是孩子长大后成双成对。

 

3.三朝

 

婴儿诞生后第三天,要举行诞生仪式,俗称“三朝”。嘎嘎、舅娘带着婴儿衣服、鞋袜、棉片、布兜和鸡蛋等礼品给外甥“洗三”。并在白色衣服后背缝上菱形布片,称为钉“记性片”,预示小孩从此就会长记性。洗澡由捡生婆主持,嘎嘎(外祖母)当助手。用艾叶和槐枝煮水。除脐部外,给婴儿周身洗抹。洗后,用棉片包裹婴儿,用布带捆严实。如不捆严实,据说长大以后会手不停脚不住,不老实,乱摸乱拿。包捆好后,要给洗者“礼行钱”,设宴招待,俗称“三朝礼”。  

4.看月

 

2 送祝米(刘昌儒摄)(插于4.看月后)

送祝米(刘昌儒摄)

 

外婆家里准备鸡、鸡蛋、猪肉、糯米、红糖、团馓及摇篮(窝)、窝被、烘罩、衣服、鞋袜、帽子、背带等礼物。然后,在吉日(一般选婴儿出生满十天)带领亲戚朋友抬着抬盒,挑着挑盒,去女婿家“看月”,为婴儿“打十朝”。嘎公、嘎嘎走在看月队伍前面。进门之时,鞭炮齐鸣。婿家父母在大门口迎接,见面之后就说:“把嘎公、嘎嘎破费了。办了金鸡白米,缝起五色毛衣”。亲戚入堂坐下,筛满堂茶,然后坐席。嘎公、嘎嘎和舅舅、舅娘坐上席,其他同辈客人坐朝席,两边随便坐。席间上十碗菜肴,上第五碗菜“蹄花”时,由婿家嫂子或婶婶把包着的婴儿抱出,由女婿代表婴儿向亲友敬酒。嘎公嘎嘎、舅舅舅娘取出“红包”放在婴儿胸前衣里,称为“打发钱”。这天,男方亲友也前来送礼祝贺,俗称“吃祝米酒。”主人请歌郎歌娘唱一天两晚的“望月歌”。 

5.坐月

 

产妇分娩以后,要在家里坐休一月,不准出门,不得走进别人屋里,叫“坐月”。坐月食物主要有鸡、鸡蛋、猪肉、团馓、糯米等。坐月时一般由婆婆做好饭菜,服侍产妇。坐月禁忌很多。坐月时,丈夫不能与产妇行房;产妇产后3天内不准出产房门,7天内不得进灶房,30天内不准进堂屋,否则就会得罪祖先和灶神。产妇碗筷不能与他人杂用,不能吃鸡头、鸡屁股等。产妇禁吃牛肉,否则小孩不会说话;禁吃羊肉,否则孩子日后会发羊癫疯;禁吃鸭肉、鸭蛋,否则小孩走路象鸭子摆步。另外,产妇还要禁吃冷食、酸菜,禁用冷水洗衣,以防留下后遗症。婴儿出生后7天内不能见天,外人也不得看产妇,特别是未婚姑娘不得进入产妇房,怕产妇断奶。不能在太阳下晒婴儿尿布,晒了会得罪天神。禁到婴儿家里点火或借东西。

 

 6.满月 

 

3 走嘎婆(外婆)(刘昌儒摄)(插于6.满月后)

走嘎婆(外婆)(刘昌儒摄)

 

婴儿满月那天给婴儿放脚,即把捆了一月的婴儿手脚放开,穿上嘎嘎送的衣服。还要举行“出月祭水”仪式,产妇把婴儿抱到灶前作揖,意谓祭拜一家之主灶神或者火神。接着,就用右手在鼎罐或者灶上摸3下,用黑指在婴儿额头上画个“十”字,意即得到灶神或者火神保佑。之后,产妇抱着婴儿到水井边祭水。然后,洗洗手,喝井水,并用茶壶盛水回家给婴儿洗澡,洗去灾疫。婴儿“出月祭水”以后,产妇就背婴儿到嘎嘎家去,叫做“出行”。出行前要在婴儿额上用锅烟划个“×”字,算是“虎×”。婴儿用儿背篓背,儿背篓底下放只公鸡和一把小刀,表示“婴儿骑凤到嘎嘎家”。出门之时,点上布绳火把,借以吓走白虎,以防小孩中邪。带上鸡蛋及团馓各4个、米1碗,给婴儿作伴。过桥的时候,母亲叫小孩的名字,以防“落魂”。产妇和婴儿在娘家住18天后,由丈夫接回家居住。婴儿从嘎嘎家里回来以后,母亲选择属狗的日子,把小孩放进摇窝里睡觉,意即象狗一样安然熟睡、易养成人。孩子睡眠时,祖母一边摇摇窝,一边为孙孙唱着古老的摇篮曲。夏天,在摇篮上围上半圆竹片,用薄布覆盖,以防蚊虫侵害。

 

7.百日

 

小孩出生满百日时,由母亲抱着小孩从子时起,躲在床上,把帐门紧闭,并请土老司算命。如缺“木”就拜古树,缺“水”寄拜水井。如果小孩夜哭不已,就用红纸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的话,贴在十字路口。

  

8.抓周 

 

4 祈求婴幼儿易养成人的罗汉帽(刘昌儒摄)(插于7.抓周后)

祈求婴幼儿易养成人的罗汉帽(刘昌儒摄)

 

小孩满周岁时,有的地方举行“抓周(又叫娃周)”仪式,以预测孩子将来的爱好。一般在地上放些纸笔、算盘、糖果及纸做的农具等,大家争看小孩先抓何物。先抓纸笔,预示将来爱读诗书;先抓糖果,预示贪吃;先抓银钱,预示爱财;先抓算盘,预示经商;先抓纸做农具,预示农耕。小孩满周岁时,亲戚朋友前来馈送衣服、银饰和金钱等礼物。如送银质或镀金项圈、手圈、脚圈等“圈”、“锁”,据说其作用是圈定、锁住灵魂,使小孩易养成人。小孩满周岁后,不能吃猪蹄叉、猪鼻子、猪尾巴和祭祖贡品,不准在屋内打伞、戴斗笠。 

 

9.求嗣

 

土家妇女婚后不孕,要请土老司“求儿女”。土老司在屋外草坪上搭台挂神像,头戴凤冠帽,身穿八幅罗裙,手拿八宝铜铃,披个麻布包袱,把事先用糯米粑粑做的“小人”揣在怀里,口唱“架起祥云上天去”,经过“小人国”、“女儿国”后,进入“南天门”,到达“天宫”,向天公、天母求得“金童玉女”。整个活动是用主人问、土老司答的对唱形式完成的。然后,土老司将“糯米粑粑”拿出来,送给欲育夫妇分吃,算是从天公、天母那儿求来“真儿真女”。也有向傩神娘娘许愿祈子的。夫妇去土王庙许愿后,将祈祷时用的灰碗置于傩神娘娘的神龛之上,生了子女之后,请土老司向土王“解钱”,还“喜傩神”愿。

 

(戴楚洲)

来源:《湖南土家族风情》
日期:2010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