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多采用土葬。但在古代,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他们还采用过岩穴葬、悬棺葬、石板葬、砖窑葬等葬式。
岩穴葬,系将灵柩葬于悬崖峭壁的自然石穴或人凿石穴中的一种葬式;悬棺葬则是将灵柩搁置于插入悬崖峭壁的木桩上的另一种葬式。但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都葬之于悬崖上,并认为悬置(放)越高,越是对死者的尊敬。故学术界将二者统称为“悬棺葬”。

文献上最早记载沅水流域悬棺葬式的是唐代张的《朝野佥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属饮舞,是为‘闹尸’。明春,闻杜鹃声,举家号哭曰:‘鸟犹岁至,亲不归矣’。”据以上记载,向达教授指出:“依照张朱辅以及贝青乔诸人所说看来,岩葬(即悬棺葬)原是古来的五溪蛮,即今所谓苗族的一种习俗。”(见向达“中国岩葬制”一文,原刊1941年《星期评论》(渝版)28期。)据《盘瓠研究》“沅水泸溪箱子岩的红箱子”一文载,20世纪40年代,箱子岩的悬棺被驻浦市的100多名国民党官兵用排枪打掉,崖洞龛中仅存数根架悬棺的横档木,其下岩槽内若干横七竖八的残板。1983年和1984年春,四川大学、重庆博物馆、四川民族研究所的学者和专家到此考察,横木、残板和绝壁上的“独木船”还清楚可见。1990年1~2月,附近村民舍命爬上崖壁,将横木、残板掀下,用船装去做柴烧掉了。现仅存半边“独木船”于崖壁上。
1992年秋,编者(张应和)曾乘船由泸溪溯沅江而上,到达箱子岩实地考察,但见半边“独木船”(实是船棺)仍存。其他葬穴石孔依然历历可见。尤其是岩穴葬非常明显,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备,其中有全封闭、半封闭、开放式等多种葬法,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凿壁垒石的若干痕迹。这说明苗族确实有过悬棺葬的葬式和习俗。
在没有悬棺条件的其他苗族地区,苗民们就在陡坡上挖土洞,用岩板做棺材,在四方岩板上雕刻群蛮的装饰花纹,将尸体放进岩棺中进行安葬,这就是“岩板葬”。此类葬式在州内尚属少见,但在其他的苗族地区(如渝东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境内,就多有发现。
还有一种特殊葬式叫砖窑葬,又叫“瑶人坟”或“堂葬”,其实也是苗族的一种葬式。葬堂用土砖或火砖砌就,成园拱形,高约1米左右,直径为2米左右,因似砖窑,故名。这一葬墓以前在吉首、凤凰等县内均可看到,现多已毁掉。
苗族也行火葬,但主要是对麻疯病患者实行这一葬俗。
现以上葬俗均已改变。火葬的对象却是少数苗族的重病患者。但尚未形成为民间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