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人生礼仪 > 丧葬习俗

白喜

作者:梁先学;庹年玖 【字体:

一口气上不来,人就没了。随着报丧的鞭炮声和鼓声的响起,人们陆续赶来,为亡者举行白喜之会。

 

1 跳丧舞——武把子(石门县民族局提供)(插于“白喜”) 

跳丧舞——武把子(石门县民族局提供) 

 

观整个丧葬过程,为表丧亲之痛,哭嚎不能不哀;为表对亡灵之敬,考虑不能不全;为表死生轮回之祝福,场景不能不乐。

 

哭嚎不能不哀。人老了,终难免一死,但其亲人邻居伙计曾和他或朝夕共处,或患难与共,或受其恩泽,难免不伤心落泪,因而不能不哀。众人得戴上孝帕子以举哀,得跪拜行礼。儿子们于灵前叩首迎接客人;女儿们于柩旁大放悲声,自哭亦陪哭。大凡妇人来奔丧,必得哭祭——哭死者之恩德,哭死者之为人,哭其生前之悲苦、创业之艰难,哭自己之苦、之悲伤、之懊悔。往往哭者嚎啕,陪者饮泣,听者动容。灵堂内一片肃穆。

 

考虑不能不全。人死是不能复生的,但土家人认为,天地有灵,山川有神,万物可成精。人虽死,其灵魂是不灭的,犹如生人在梦中情景一般:做梦的生人,其身不动,其灵魂可上天入地。亡者是灵魂与肉体脱离,灵魂会长存不逝。因而哀则哀矣,但更重要的是为亡灵准备好起程的盘缠行李。就如生前出远门一般,只不过这次其肉体永不回来而已。人倒地了,呼喊不回了,赶快烧一沓钱纸,得给亡灵准备好路上的盘缠,无钱难起程啊,无钱万不能!要多备一些为好。烧好热水,置办好寿衣,亡灵得洁净身子,穿戴得身身满满,客客气气。拿来灯盏,添好灯油,放在死者的脚前。脚就是路啊,路上不能昏暗;阴间的路可能不好走,有了光亮就免得跌撞和瞎折腾。神龛顶上揭上三匹瓦,露出天窗,架辆纺车,倒纺几下,免得亡灵乱闯,得导引他直接升上天去。开路,开路,念上一卷开路经,为亡灵开辟一条通达的路,亡灵到另一个世界再不能有什么阻拦。在房屋的周围路口安上一副两副竹弓竹箭,莫要等白虎伤着尸身。燃灯解结吧,将死者生前一个个的疙瘩解开,别让他有什么挂碍。赶快超度吧,替母亲破除血糊池,让她脱离苦海;替冤屈的超度,破除枉死城,生前受苦受够了,憋屈坏了,死后可得顺顺畅畅。出柩了,要在路上丢下纸钱,这条路已付下冥钱,好让任何鬼魂不得干预扰乱——这是亡灵第一次出行,要图个称心如意。安葬的地方可得要风水好呀,要有青龙白虎,要有朱雀玄武;要画八卦撒雄黄,图个吉利防虫蛀。死者去了,亡灵还要有车坐有马骑,要住雕梁画栋,要享用珍馐美味,得扎好灵屋、灵车、灵马,得备好祭牲。都得一应俱全啊!

 

场景不能不乐。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土家人说“人老了,是当割的谷”。荞是割的苗,人是死的种,自然而然。同时,尽管死者躯体即将化为灰土,但灵魂会投胎转世或升上天堂,离开就意味着进入;旧的一生之结束,也是新的生命之开始。正如丧歌所唱:“人生命尽虽难逃,犹如嫩花被风摇……人生好似一春草,冬去春来又出苗……”既然哀也哀了,给死者准备的东西也备齐了,就不该十分悲伤,而要哀而不伤。土家自古以来,“父母亡,鼓报丧,众必跳,歌必狂”。“你唱你的‘阳春雪’,我跳我的‘撒尔嗬’”。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过世,必请道士主持丧葬,请锣鼓班子歌舞师傅来击打,来唱歌跳舞。夜里,唢呐高奏,锣鼓喧闹,鞭炮时鸣。丧鼓一响,相邻村寨的人们“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一齐前来奔丧。灵柩前,掌鼓师傅击鼓,唱歌师傅唱歌。灵堂上的舞者,由掌鼓师傅指挥,鼓声一起,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和着唱词,高歌狂舞。或“虎抱头”,或“犀牛望月”,或“凤凰展翅”……特别是“猛虎下山”,表演者跃、跳、躬身、提足、轮臂,边跳边啸,形态逼真(寓示着对祖人廪君的崇拜)。丧歌中内容丰富,有赞土家先民开拓疆土的,回忆民族历史的,有反映先民图腾崇拜的、渔猎和生产活动、爱情生活的,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迹的。出殡前一夜,众歌师围桌坐唱,其他人相和,高低错落,起伏跌宕。唱到后半夜,男女对歌,插科打浑,声情并茂,往往引得笑谑满堂。天亮了,该出殡了,转调《送亡人》,有领有合,歌声高昂,群情激扬。此时此刻,这不仅已无悲哀,甚至可说是热烈了——这是对死亡的豁达与乐观,对死后脱生的歌呼祈祷。

 

(李伊忠)

来源:《湖南土家族风情》
日期:2010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