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闹丧”
丧葬习俗是苗族社会保持得比较完整的古俗之一,虽在历史的长河中久经冲刷,却仍然保持着其原始古朴、充满神秘色彩的形式。苗族认为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生命转生为另一种生命,在这个世界死亡,到另一个世界生存。他们相信凡体都有灵魂,灵魂是不灭的,可以脱离躯壳存在,生命因此成为永恒。生而死,死而生,交替轮回,循环无穷。正是基于这样独特的认识,才有了苗家人将丧事当作喜事办的习俗。在亡者的葬礼上,他们哀而不伤,尽情歌舞,形成了“闹丧”这一特有的丧葬习俗。
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中曾对苗族闹丧习俗作了如下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属宴饮舞戏,一月余日。”《乾州厅志·风俗志》(乾隆本)也有详载:“(苗俗)初丧,举家绕白布于首,浼道士取河水浴尸,奏佛事,里党无论亲疏皆来坐夜,锣鼓喧阗,歌呼达旦,名曰‘闹丧’。丧家设酒肴以待。”苗族的闹丧习俗包括“说火把”、“打绕棺”、“唱孝歌”等多项活动,融音乐、舞蹈、说唱、表演多种艺术形式于一炉,精彩纷呈,热闹非凡。“闹”的主角通常是“火居道士”。他们不出家,无常课,平时不穿道袍,不以布道为职业,多是在家务农,遇丧则应邀前往。他们一到丧家就忙于布置灵堂,将亡人安息在道家构想的“生死齐一”的极乐仙境中,然后鼓乐齐鸣,拉开“闹丧”的序幕。他们按祖传或师传的法事一本正经地“闹”,一科一目地“闹”,甚至请来乞丐之灵和孤坟野鬼一起来“闹”,歌颂逝者,宽慰生者,赞美往生。苗家“巴代雄”(苗巫师)也是丧葬仪式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场内外展演祖先留传下来的古老葬礼、葬仪,将热闹的氛围不断推向高潮。吊丧的宾朋则多是以歌声唱和,充当“闹丧”的粉丝,共同超度亡者灵魂,欢送生命重新开始。
在人生礼仪的最后一站,苗家人以自己的方式为远去的生命庄重谢幕,纵情欢歌,连日地“闹”——
闹出了苗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
闹出了儒、道、释跟苗族原始宗教合流的战略伙伴关系;
闹出了中华传统美德——孝道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闹出了苗族对生命的珍惜与关爱!
日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