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丧葬习俗
以土葬为主。清代老人善终后,请土老司主持祭丧、念经、颂祖先及死者功绩等。后来改由道士主持,其丧事过程主要有如下仪式:
报丧 亡者咽气前,子女尽候床前,叫“守气送终”。一旦亡者没气,立即烧“落气钱”。另做一三角形布袋将钱灰装入,让死者提在手上,算是黄泉路上的“盘缠”。随即点燃鞭炮,为邻居报丧。邻居闻讯以后,主动上门帮忙。对于较远的亲戚得派人传讯。长者病故,忌言“死”字,只能说某某“过身”了,或某家“老人”了。
入殓 人死后,由家人用脸盆到井里打水烧热,为死者洗澡、穿寿衣、寿鞋,头包青丝帕,腰间围束五色纱线,一岁一根。随后将尸身放在门板上,盖上寿被,脸上盖张纸钱,脚下点“脚灯”。此后,将棺木摆在堂屋,取火坑灰或香饼粉铺棺底,按年龄数排列成行印上酒杯印,铺上皮纸,将死者放入棺材,叫“入殓”。
丧礼 “改土归流”前,丧葬事宜都是梯玛主持的,由梯玛做法事,把死者送到土地堂,再送到天的公、天的婆那里,使亡者投胎做个大富大贵之人。出葬之日,梯玛穿法衣,拿司刀,把亡人送到安身处。“改土归流”后,丧葬事宜渐由道士主持。死者“入殓”后,由道士念“开路经”,停柩三至七天安葬。举丧期间,堂屋改成灵堂,做块纸匾在大门口挂上“当大事”三个字,说明家有丧事。治丧期间,唱孝歌人有的是单个相邀,有的是固定歌班。道士与歌班自有分工,道士法事在上半夜进行,歌班活动则在下半夜进行。歌班入场不改灵堂设置,只由掌班人启鼓惊堂,即可开板。所唱内容多为恭颂、劝慰,也有歌郎之间的调笑。如《启鼓词》:“白会当喜闹洋洋,八方歌师聚丧堂,不为菜来不为酒,含悲忍痛伴新亡。”如《劝慰歌》:“讣告张贴如崩山,孝家一门泪连连,从古到今谁无死,彭祖高寿也枉然。”还有为亡人歌功颂德的《恭颂词》,如:“死者生前心地宽,修桥补路几捐钱,那年灾遇乞讨崽,慈心收养到成年。”唱孝歌是守灵伴亡的重要形式。
灵堂——当大事(田仁利摄)
大葬之日,由女儿女婿献猪献羊,灵前作祭,素服叩拜。这时,同寨姊妹、姑嫂陪女儿哭灵。哭丧的套路为“调板——称谓——诉说”。如女哭亡父:“啊哈!我的老子,我的爹呀!那年母亲不幸去,你孤单独影育儿郎。一把屎来一把尿,又当爹爹又当娘。只怪女儿孝心缺,一年四季少帮忙。
如今您又匆匆去,悲悔交加痛断肠!”出柩前的晚上叫“大葬夜”,治丧仪式有绕棺散花、挂灯解结、泼水饭、抢汤饭等。如挂灯解结,要求直系孝家一字排开跪在灵前,带上孝帕,每人头上吊盏油灯,道士将一根长约丈余的青丝帕挽成无数个“结子”,传给每个孝子,孝子只准拉开自己面前的结子,一人一拉,往复三次,庄重虔诚,谓之“解结”。
送葬 大葬夜的第二天为送葬日,早上举行出柩仪式。除了封棺、告别遗容外,主要是“打灰爆罐”。法事一完,抬丧人员在棺木两旁排好,依号令将棺材抬出大门。就在这一刹那,道士三指举罐,罐中装灰,右手挥刀击罐,罐破灰洒,以助声威。此举意在降妖伏魔,为亡灵壮行,为孝家壮胆。送葬队伍上路,一人走在棺木前,沿途丢纸钱,叫丢“买路钱”。送葬锣鼓不能走在前面,只能跟在抬丧人后面——这是与迎亲锣鼓区别所在。孝中长子怀抱灵牌,走在灵柩之前,每遇过河爬坎、路险路狭,抬棺队伍行进艰难时,孝子跪在地上,恭迎亡驾,哪怕是大雨泥泞也照跪不误。
安葬 棺材抬到墓地,要用三根孝帕垫底,然后接下棺材置放其上。掌坛道士在墓井烧芝麻杆热井,撒小米画八卦,滴雄鸡血驱邪,然后将棺木放入井中,喷酒撒雄黄。接着,长男在棺木靠后坎的一头双脚夹跪,连挖三锄泥土,边挖边喊死去亲人。此后便由帮忙人推泥填井,垒砌新坟。在棺木下井后还有重要一幕,那就是撒“衣禄米”。道士叫众孝家跪在坟前,一番香纸焚化,一番咒语过后,便将大米撒向各位孝子衣襟里。据传,这是亡人离开阳世之后,为后人兴家立业而留下的万代“根基”。此时,道士要念祝词:“祝孝家富,金满箱谷满仓,猪羊牛马满山岗,鸡鸭鹅群盈圈塘;愿孝家贵,早生贵子,状元榜元探花郎,县衙府台官不做,要去朝中伴君王。”接过“衣禄米”,孝子们走向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喊亲人名字,如:“爹爹呀!你要早些回来,多多保佑,多多照顾,让您的儿孙兴旺发达。”
清场 清场是办理丧事的最后一幕。只等孝家一门到齐,脱下孝衣孝帽,在烟火中熏烤后,便见道士在屋内屋外贴符念咒,门上柱上庭院里撒桃树水。另有主事人打来一盆热水摆在堂屋,叫孝家成员洗手洗脸,叫洗“和气脸”。此俗是启发后人团结和睦,互亲互爱,洗掉晦气,共兴家事。
葬后事 送葬上山是“入土为安”了,但仍还有许多葬后事要做。
一是送“火把”,从第一个晚上开始,连续三个晚上往坟地送火把。火把只能用稻草挽成。草把外层缠上节子,亡人年岁有多少,草把节子就缠多少。草把放在坟上,从头部点火烧燃,经过一夜烧完了最好,表示亡灵离开人世,没留遗憾。二是 “三朝复墓”。亡人上山当天没有离开孝家的主要亲戚,此后两天内均不得离走,否则对新亡不敬,对自己不吉。这些人在第三天邀集上山,为亡人垒坟添土,燃香化钱,这就是“复墓”。三是“招亡”。亡灵入葬后的第三天为招亡日,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具体的时间由道士依亡灵生辰八字决定。地点是亡人平日下榻卧房,礼品是亡人生前爱吃的饭菜、水果、水酒等。摆张方桌,燃烛点香,放把坐椅,撑把纸伞,朝着新亡该来的方向摆着。一家人围坐两旁,静候“亡灵”到来。如有门窗响动、狂风大作、灯火晃摇等迹象,土家人认为那就是亡灵已来,当奠酒、焚香。
(罗仕松)
当代土家族夫妇合葬墓碑(彭英子摄)日期: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