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人生礼仪 > 丧葬习俗

白族的丧葬习俗(上)

作者:谷中山 【字体:
丧葬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我国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本集内容将为您讲述白族的丧葬习俗及送亮。 白族的丧葬肃穆隆重。亡者谢世之际,儿女们均临床送终,死者嘴中放衔牙银,床前烧“落气钱”,在屋檐外鸣放鞭炮,用桃皮水给洗浴,后整容、装殓、下榻,向亲友报丧,然后作道场,桑植方面叫“做好祀”,沅陵称“丧仪”。 “丧仪”层次甚多,最起码的也要请道士,做一天的“开路”和“坐夜”的祭祀活动。如做两天两夜的,叫“打经忏”;三天三夜至七天七夜的,统称“做好祀”。“好祀”中又有“十进贡”、“隔夜蒲坛”、“落气好祀”之分。这些丧事的规模,视亡者后人的经济状况而定,赤贫者仅“开路”;稍好点的便“打经忏”;再好点的,便“开路”、“坐夜”、“打经忏”、“做好祀”连办。 举丧期间,孝子要披麻戴孝,脚穿草鞋、腰系草绳。如亡人系老母,做“洗池”朝时,长子还要额头挂灯,雅称“题鸿”。举丧人家宴宾客日,亲属中至亲多上猪羊祭,一般亲友上三牲祭。上山安葬后,孝子每夜要送稻草缠的火把,于亡人坟包上暗火燃烧,如此三日不断。 白族的这种丧俗,通盘贯穿“孝”、“善”二字,世代相袭,历久不衰。 行家奠礼 亲思罔极大如天,人子何曾报滴涓; 杳杳音容无处寻,空挥血泪奠灵筵。 这是行家奠礼的开台词,词意真切,催人泪下。 白族人去世后,凡是成年人,一般都要请道士进行超度。殷实人家,特别是书香门第,或是有头有脸的人,除道士超度外,还要举行家奠礼,别称“文公点主”。即亡者家属至少请八个以上文人,俗称“礼生”,在灵堂进行一个通宵的三献礼仪式。其中有一位礼生必须是德高望重、且有一定功名或知县级官职的知名人物。另外,还请有一班围鼓响手。礼生们以牌位代替菩萨,背诵“正气歌”,以“驱邪祛鬼”。同道士进行超度时一样,也是用各种板调唱赞词。孝子要披麻戴孝,拄“哭丧棒”,在主礼生的指点下,跟在引礼生后面,去各个菩萨的牌位前和亡者的灵前,行各种礼。如在菩萨的牌前行参神礼,在亡者灵前行参灵礼,其他还有上香礼、献祭礼、祝读礼、安位礼等等。每行一次礼,鼓乐伴奏,礼生则根据不同的礼,唱各种不同词调、不同内容的赞词。如唱参神调时,就显得庄严肃穆;行参灵礼时,引礼生引孝子边绕棺边唱哀板:“悲呀!悲呀!月影迷朦胧,愁云蔽太空,思亲悲永绝,血泪洒丹枫。伤心呀!痛心呀!”其词中肯,其调悲切,有时唱得孝子大声恸哭,伤心欲绝。闻者亦触景生情,潸然泪下。行完各种礼的最后,是“点主”,即用珠笔给“神主”二字分别添上最后和最先的一笔。点主前,先由一名礼生根据死者的生平撰好“行述”即小传,并写在一段白绫上,请木工做一栗木特制长匣式神主牌,牌上书“故某官某公讳某字某神主”字样,但“神”字的最后一竖和“主”字的最先一点不写。点主时,端坐在面对灵堂的台上的知礼生,在孝子的几次拜请之下,用珠笔将“神”字最后一竖和“主”字的开头一点补上,谓之“贯神点主”,并宣读“行述”,最后用五色丝线将“行书”折叠捆好,藏于神主牌内。家奠礼毕,一般都将“神主牌”送入祠堂,供奉在神龛上,永享子孙的祭祀。 送亮则是在春节前后,去祖人坟前点上蜡烛或香油,这是白族人长期以来的一种丧俗习惯,意思是让九泉之下的祖辈,与阳世间的后辈一样享受佳节的欢乐与光明。 送亮的具体时间,按惯例,一般是春节前后的六个晚上,即农历的除夕、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初九(“上九日”)、十五(元宵)。这几天,每当夜幕降临,送亮人洗净手脸,便提篮拎筐,去到祖先坟前,摆上供品,点燃长明烛,焚香烧纸,叩头作揖,燃放鞭炮,虔诚地祭奠一番。这时,林间山野,到处有灯火闪亮,在夜幕中,犹如跳动的星星,使人感觉不到孤寂。 正月给自家的祖坟要送亮,去亲戚家做客,给亲戚家的祖坟也要送亮,特别是作女婿、老表、外甥的,更是理所当然。如亲戚方有新亡人,去拜年还必须提前到正月初一,晚上陪主人一起去新亡人坟上送亮,既寄托哀思,也表示不忘亲情。如做客不送亮,则视为失礼,不但是对新亡人的不尊重,也是对主人的轻慢,于是主人尊客的意识会相应淡薄许多。故在白族人中,送亮不单是一种习俗,还是一种社交方式。 生死都是大事,白族人对死亡的凝重,蕴含的是对生命的敬畏。父母的死去或许并非永别,或许他们一直在祠堂里的神龛里,永享子孙的祭祀,为子孙祈福。子女可以缅怀亲情,但不用一直沉浸在悲痛中,而是要向前看。这是白族人对死亡的一种非常积极的见解。本集内容已结束,下一集内容将为您讲述白族丧葬习俗中的换囵猪符、三牲祭、坟头埋泥鳅。
来源:《湖南白族风情》
日期:200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