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巴日,曾写作“舍巴日”,又称“跳马”“梯玛跳神”“调年”或“做摆手”;是湘西土家族盛大的祭祀庆典。社巴日是土家人对祭祀仪式的自称:“社巴”,土家语为“摆手”,“日”即“做”,社巴日即为“做摆手”。社巴日一般在每年岁首的第一个“马日”——农历正月初六举行,但也有的在二月社日、三月三、四月八或六月六举行的,这与那些姓氏的族群迁徙纪念日或其他重大纪念日的祭祀有关。社巴日大多以姓氏或村寨为单位,由梯玛(即巫师,也称“土老司”)或寨首主持。社区村民齐集摆手堂中隆重祭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土家族的摆手活动在地方志中多有记载:清乾隆《永顺府志》载:“各寨皆设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魂魄衙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长歌,名日摆手。”清嘉庆《龙山县志》载:“土民设摆手堂……黄昏鸣钲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日摆手……此风久息,第堂址犹存。”清同治九年,符为霖编《龙山县志》载:“土民赛土司神,旧有堂日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牺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人。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竞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足蹁跹进退,故谓之摆手。”
清同治十年,林继钦编《保靖县志》载:“正月初间,男女齐集歌舞,祓除不祥,名日摆手,又谓之调年。”民国年间《永顺县志》载:“八部庙在司治前江西岸凹内,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用白水牛以祈祥。”这些记载均不久远。主要原因是土家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上述的记载都是汉人或土家上层贵族的记载。土家人将社巴日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类。大摆手由若干村寨联合举办,持续数天,参祭者成千上万,主祀“八部大神”。保靖县拔茅乡摆手堂碑志云:“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为楚口口口趾口,故讳八部者盖以威镇八峒,一峒为一部口。”八部大神到底是谁?我们将在社巴日祭祀仪式中巫师吟唱的《摆手歌•英雄歌》里的“洛蒙挫托”中加以探讨。小摆手以姓氏或一二个村寨轮流主持,规模稍小,主祀土家族的先人:“彭公爵主”“向老官人”或“田好汉”等。龙山县西湖御甲村摆手堂刻于1736年的碑文载:“我彭公爵主历代建庙供奉以来数百岁矣。每岁于正月十五进庙十七团散。男女齐集神堂,击鼓鸣钟歌舞之,名日‘摆手’。”“彭公爵主”为溪州刺史彭士愁。据史载,唐末天下大乱,辰州刺史彭咸平定湘西,进入溪州地区。梁开平年间(910年前后),彭咸的儿子彭士愁当了溪州刺史,做了包括今天永顺、龙山、保靖、花江等二十州的都誓主。彭愁当了二十多年的溪州刺史,势力逐渐强大,开始向外扩张。《九国志》载:“士愁之世昆弟力强多积聚,故能诱胁诸蛮皆归之。胜兵万余人,春夏则营种,秋冬则暴掠,长沙四境最被其害。”后晋天福四年(939),率铺(今麻阳)、奖(今花江)、溪(今保靖、永顺、龙山)诸蛮,大举东出,争夺辰、澄二州,引起了与长沙楚王马希范有名的“溪州之战”。结果彭士愁大败,双方议和,后晋天福五年(940)订立了盟约,在永顺会溪坪立铜柱为界(今已移至永顺王村),互不侵犯。“向老官人”为土家人的先祖之一。(循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晖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日:‘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这里廪君巴务相,即是土家人所称的“向王天子”“向老官人”。“田好汉”为土家族传说中的人物。相传,有两个大土司,他们是冉宣慰和田宣慰。冉宣慰掌管酉阳十八洞,田宣慰掌管当思州十八堡。田宣慰智勇双全,深受土家族人民的爱戴。
后来,冉土司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地盘,不断南下,把矛头指向思州十八堡。当地土家族人民寸土不让。他们在田宣慰的带领下,与冉土司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英勇斗争。宣慰使设立在元朝统一全国之后。据《元史•地理志》对四川、云南、湖广等行省的记载,共设有大小土司行政机构296处。其中四川行省宣慰司一、云南行省宣慰司四、湖广行省宣慰司三。明代又沿袭了这一制度。“田好汉”应是土家田姓人元明之际的祖先。所谓的小摆手祭祀的对象都不太久远,与祭祀仪式所包含的原始内容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印证了柴焕波关于土家族族源的论断。在传统文化中,下层草根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独立性。因此,所谓的小摆手活动只能在局部地区开展,而大摆手中的“八部大神”,才是土家人真正的、原始的祭祀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