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一年四季的节日里,要算春节过得最热闹、时间过得最长。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起,一直到元月十五日为止,春节内容极为丰富。
春节前要进行大扫除,去请已经出嫁的女儿或姑妈回家过年,办年货,用糯米打年粑,杀年猪,酿春节酒,敬祀祖先神,敬各方神灵,贴春联,贴年画,放爆竹,吃团年饭,守岁,测天气晴雨,鼓楼弹琵琶、讲故事、教侗歌、讲民族历史,抢挑新年井水,相互请大年初一至初三,严禁扫地和向外拨水、倒垃圾,不准讲不吉利的话。年节大扫除。侗族是一个常洗衣被、每天扫地、洗澡,比较讲究卫生的民族。年节前夕,村村寨寨和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屋里屋外,祖先神位,生活用具,水井沟壑,鼓楼寨门,花街小巷,猪栏牛栏,鸡窝狗窝,都要进行大清理大扫除,或用水洗,或用笤扫,除去尘土垃圾,干干净净过春节。
打年粑。六团人种田,把一部分田种糯谷,准备糯米打年粑和过节用。年粑的制作,首先把糯米洗净浸泡一晚,然后用甑子蒸熟,用石碓或木槽打成粑团,再由妇女用干糯米粉或煮熟了的茶油抹手把粑团分成10厘米直径园形粑粑,用簸箕或杉木板将粑粑摊开放好凉干。然后,用木桶或水缸放水浸泡,可以保存到清明节不坏。年粑以糯米年粑为主,还有粟米年粑,玉米年粑等。打年粑多少,视家境情况而定,有打数十斤的,有打数百斤的。从大年初一起便使用年粑作为下油茶的佐料,家人自己吃或招待客人,并作为亲戚朋友大年敬神大年时节,六团人除隆重祭祀祖先神灵之外,还要用茶盘或竹篮装猪头肉或用猪肉做的刀头、米酒、香纸、蜡烛等供品,赴山坳敬山神,赴大树脚下敬树神,赴大石下敬石头神,赴河边敬河神,赴井水边敬井水神,赴田边敬田神,赴水塘边敬鱼塘神,赴庙宇敬庙神,赴猪牛栏边敬家畜神,赴鸡鸭鹅窝边敬家禽神,赴寨门敬土地神,祈求各路神灵保佑家人健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守岁。预测天气晴雨。吃过团年饭后,全家围着火场烧柴火守夜。从楼桥下面的炕篮吊下一根绳子,捆上几片菜叶,一同守岁。炒些葵花、花生等瓜果,大家共享。大人从火场中用铁钳夹出12节火予,代表12个月,按次序排好,看那一颗火子化尽成白灰,即是晴天月份;那一个火子成黑色,即是雨天的月份。这就是预测天气晴雨的古老作法。守岁守到鸡叫。
抢挑新年新水敬祖先。当每年春节到来时,家家户户守岁,准备好水桶、扁担,香纸蜡烛和爆竹,鸡声一叫,赶往水井边,先点蜡烛、点香、烧纸、鸣炮,敬井水神,然后取水挑回,用新水煮清茶敬祭祖先。老人传说,准人最先挑上新井水烧茶,祭祀祖先,祭祀神灵,谁家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事事顺心顺意。吃年节甜茶。六团人在购买年货时,要买一些各种样品的糖果,准备一些柿饼。不少人家自已房屋前后种有柿子树,自己将柿子晒干即可。到大年初一、初二、初三早晨,用碗装好各种糖果并把柿饼切成长条薄片,用从井水挑回的新水,煮好清茶,先敬祖先,然后全家围绕饭桌坐好,摆好敬过祖先的糖果和柿饼片,一人一碗茶水,用筷子夹糖果和柿饼片,一同品尝一年一度的甜茶。年节期间的来客,也用年节甜茶给以招待。吃年节油茶。吃油茶是侗族的生活习惯。吃年节油茶内容特别丰富。年节前,各家各户准备好蒸熟的糯米干、黄豆、花生、清明茶叶,杀年猪留下的小肠、猪肝等,大年初一、初二、初三,房族之内,互请酒席或互相请吃油茶。油茶里面放入猪肝、小肠、年粑、黄豆、花生、香葱等等,油茶格外浓香可口。元宵节。大年初一至元宵节期间,大家休息或走亲戚或访问朋友,或互相请酒,或在鼓楼交流生产经验,或计划来年生产,或上山打猎等为主要内容。
除年节出行集体作客外,一过元宵节,就开始搞生产了。有句侗话说:Jilhouxdahbanv,kagtnyenckagtsanv。(汉语译文:吃过元宵饭,各人各散。)元宵时节,敬祭祖先,把大年贴在门上、窗上、犁耙上、猪牛栏上、鸡鸭鹅窝上的钱纸烧掉,全家一起会餐,吃猪头肉和糯米做的甜食元宵二月初二。节日前夕,六团侗族妇女上山采取野甜藤和包甜粑的树叶以备用。这天,将甜藤用石碓舂碎,用水泡出甜水,用树叶包成甜粑蒸熟,然后杀鸡杀鸭欢度佳节。男女青年,借过节之机,走亲访友,进行对歌,谈情说爱,寻找知音。四月初八吃乌饭节。传说,侗族杨八美的哥哥,是一位领导人民群众反抗朝廷的带头人,因人少势弱,抵抗不住朝廷的镇压,被捕关进柳州城的牢狱里。杨八美为哥哥经常送饭,都被看守的牢兵吃掉了。八美苦思苦想营救哥哥的办法,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上山采集杨桐树的叶子,用石碓舂碎,泡出黑水,用杨桐叶泡出来的黑水浸泡糯米,煮成黑色的糯米饭,用箩筐装好,在糯米饭下藏刀,于农历四月八日,送进牢房,哄骗牢兵说,“我用毒药煮了糯米饭送给哥哥吃,毒死他算了,免得我要天天为他送饭。”牢兵看见黑色的糯米饭,不敢吃了。哥哥吃了黑色糯米饭,体力大增,与八美里应外合,打出牢房,打了胜仗。为了纪念杨氏兄妹领导群众抗争的胜利,开始是侗族杨姓过这个节日。后来侗族各姓也跟着过起这个节日来。
是日,六团侗族群众也上山采集杨桐树叶子,染成乌饭,欢度这个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个节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屈原的;一说是纪念一对侗族男女青年,这对男女青年相爱,遭到双方家长反对,于是双双投河殉情。是日,六团家家户户包棕子,挂菖蒲悬艾草,把房屋周围、猪牛圈、鸡鸭鹅窝周围,洒上石灰和防病药水,为小孩制作五香佩包,缠五色丝线外;还在播阳河畔的六团河段的寨头处河潭,举行龙舟竞赛和侗族歌会。参加龙舟比赛的沿河两岸的上寨、土寨、寨头、吃团、新寨、楼团、黄土团等十来只船。先由两只船比赛,先达到大家议定目标为胜。以此类推,以最后获胜者为最优,受到各个村寨观众的称赞。
观看龙舟竞赛的有来自湘、黔、桂边境的侗族群众和兄弟民族群众。各族群众穿上盛装,银光闪闪。侗族男女青年们,相邀对歌,到处都是对歌场,此起彼落,互争优胜。随着龙舟竞赛的结束,来宾自找沿河两岸的亲戚或朋友落户作客,没有亲戚的也可以随同有亲戚的一同落户,均受到两岸村寨侗族的热情接待。晚上,侗族男女青年再次举行对歌,热闹两三天才逐渐散去。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一个祭祖的节日。是日,六团人,除杀猪、杀鸡祭祖外,还要为祖先购买钱纸包封包,买金纸银纸包金宝银宝,写上历代祖先大名。是日傍晚,在屋外选一坪地,用两根杉树条架在石头上,垫上木棍,铺上稻草,放上包封、金宝银宝,火化给祖先。然后,在屋里的神龛上,点灯、敬香、敬酒、敬肉,向祖先磕头跪拜祭祀,再行全家宴会。
中秋歌会。侗族地区有赶场的习俗。中秋佳节前夕,播阳河沿河两岸侗寨的男女青年们,趁着赶场的机会,互相约会。是日晚饭过后,侗族村寨的青年姑娘们,头戴侗帕,身着侗衣和银饰,三五成群,聚集在一家比较宽敞的侗族木屋楼里,集体凑上茶油、黄豆、糯米、,煮上香喷喷的油茶,等候迎接约会好的外村外寨或外房族的男青年前来吃油茶和对歌;没有预先约会的,也可以进入歌场吃油茶和对歌。外村外寨或外房族的男青年,头包侗帕,身穿白色对襟衣和布鞋,带上月饼,赶赴约会或临时找的歌场吃油茶、对歌,谈情说爱,互赠信物。心投意合的心上人,会因此而终成眷属。
屹团坪赛芦笙与歌会。一是为了纪念六团祖先开辟六团的历史功劳;二是为了六团小款集会的延续,三年两次举行一次大集会。屹团坪,是湘、桂、黔三省交界之地,坪的东北面有一座孔予庙;坪的东面有一栋戏楼,是屹团和贾寨文化活动的地方;坪的南端,古树参天,百鸟栖居于上;坪的西面,潺潺的播阳河水从南向北缓缓流去。每逢三年两届上坪之日,即逢农历八月甲戌之日,周围六个团寨及附近团寨的群众都到屹团坪赛芦笙、赛侗歌,男女侗族青年,借此机会,谈情说爱,择配佳偶;还演戏助兴。来自三省的群众,人山人海,身着盛装,无论有亲戚或无亲戚,都是六团侗寨的贵宾,不管进入那一个团寨的那一户,都受到六个团寨各家各户的盛情款待。赛芦笙、赛侗歌,欢欢喜喜,热热闹闹二三天,才依依不舍地散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