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苗侗芦笙节
靖州锹里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和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唐宋时期,因躲避战乱,部分苗民从江西、洞庭湖一带迁到湖南西南部,成了“锹里”一带的开山祖。“锹里”侗族属古百越的后裔,古“骆越”的一支,生活在岭南以西地区,后因天灾人祸迁徙到“锹里”一带定居下来,与苗族共同生活,互相通婚,除了保留侗语之外,其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歌、服饰等均与苗族相似。“锹里”一带的苗侗同胞酷爱吹芦笙和踩芦笙,除平时喜欢吹笙助兴以外,逢年过节都要举行盛大的“踩芦笙”活动,俗称“芦笙节”。据传古时有年大旱,四十八寨苗家人,烧香祈祷龙神降雨,见一青龙口含宝珠,出现在塘保山上空。正要降雨时,却被贪婪的寨主把宝珠射落,雨下不来。于是四十八寨的苗家人便吹起芦笙,上山为青龙寻宝,笙曲震天,吓得寨主从高崖上摔下来变成滚坡牛,青龙复得宝珠,顷刻间暴雨如注。这一年苗家人喜获丰收,为感谢青龙的恩赐,人们就吹着芦笙,跳着踩堂舞以示庆祝。从此,塘保山成了这一带苗侗同胞踩笙的芦笙堂,每年都要到芦笙堂踩芦笙三次,农历正月十五是祈求风调雨顺,农历七月十五是报答龙神,农历十月十五是共庆丰年。清朝光绪三十三年,靖州正堂金蓉镜于农历七月十五到“锹里”观看踩芦笙,赏赐上锹九寨(今新街、老里、高营、棉花、江边、地祥、沙坝、高坡、地庙)银牌二十块,以示支持。从此,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便成为这一带苗侗同胞举行盛大的“踩芦笙”活动的日子。“芦笙堂”是举办芦笙节最主要的场所,一般设在风景秀丽、古树参天、地势开阔的山坡上。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方圆数十里村寨的苗侗同胞便穿戴盛装,以团寨为单位,汇集芦笙堂,参加盛大的“踩芦笙”活动。吹芦笙是苗族和侗族十分神圣的活动,首先要举行开堂祭祀仪式。祭祀完毕,一人手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齿轮大旗,一路挥舞为先导。“芦笙头”(负责领奏的吹奏者俗称“芦笙头”)拿起长约40至50厘米的小芦笙,围绕一个曲调反复吹三遍,拉开芦笙堂表演的序幕。“芦笙头”带着小伙子们在前面边吹边舞,同吹九曲芦笙调,姑娘们右手持扇、左手拿帕或花束紧随其后翩翩起舞,以芦笙堂中心为圆心,同踩“八卦太极图,最后围成一个同心大圆圈,俗称“踩堂舞”。“芦笙头”吹什么调式,姑娘们便相应地跳什么舞。踩芦笙的动作有:更翻旋(跳圆圈)、更翻扮(跳半圆圈)、更顿(跳退步)、更斗欧(跳直步)、齐得发(原地踢腿)、线得发(原地右脚摆动)等。“踩堂舞”一般分为娱乐性、竞技性和祭祀性三种类型,如今则偏重娱乐性质,舞者随着芦笙曲调的缓、急、抑、扬,时而身韵轻盈,温和轻柔;时而跳动激越男女合舞,自由奔放,花样繁多。当高峰来时,全堂沸腾,笙曲如潮,舞姿似浪,围观者人山人海,歌舞者如痴如醉,场面甚是热烈壮观。正如《靖州乡土志》诗云:“佳日无过春与秋,芦笙场在回山头,前寨逢迎后寨送,一生不解离别愁”;“僰童一队吹龙竹,洞主三锹骖豹文,山顶踏歌风四合,鸾凰飞入遏行云”。现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活动的芦笙堂有塘保芦笙堂、牛筋岭芦笙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活动的有沙坝芦笙堂。芦笙属簧管和声吹奏乐器,是苗侗先民创制最早的乐器,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个部分组成。笙管用芦竹制成,下侧开有按音孔,下底部装有铜簧片插入长圆形杉料或竹筒内,每管一音。每2至3根笙管上端合套一竹筒作为共鸣管。笙斗头小尾大,呈四方形,内空、头上装一吹管。芦笙按簧管的多少分为4音、6音、8音芦笙,最小的芦管8至9寸长,随音的加多芦笙管越长。莽笙只有6音,下装有3支脚,高2至3米,多用于击拍和加重气氛。地芦笙用一根长约米余的楠竹打通竹节,套一竹簧管吹奏,作共鸣用。小芦笙音色明亮纤细、清脆悠扬;中芦笙音色圆和流畅、至柔至美;大芦笙音色饱满浑厚、低婉深沉,宛如苗侗交响乐团。所有的吹奏都由“芦笙头”来引导,然后中、大芦笙齐鸣。芦笙曲调是苗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调因民族、地域的不同而有差异。苗族芦笙队传统曲调有直步调、半花调、两边调、六步调、巧花柳调等;侗族芦笙队传统曲调有伦衣、伦定、伦哈、同拜、同骂、也航年、伦捞萨、救济也、救济岁、救济尼等。如今主要吹奏的是迎宾、请客等调式。
日期: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