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节日习俗

苗族节日总汇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赶年场

 

 

 

赶年场:纷纷男女闹新年,狮子猴儿百戏全。更有小姑能妙巧,夕阳明灯打秋千。

 

——清代佚名《新年》(陈庭茂摄)

 

农历正月新年伊始,湘西苗族最热心的是赶年场。所谓“年场”,就是在春节休息封场期满后的第一个场,即新年过后的第一次赶场。苗区墟场周期为5天,各地赶年场时间不一致。如正月初六开场,这正是花垣麻栗场的逢场期,附近的苗族人民便把赶麻栗场视为赶年场;到了初七,又正是赶雅桥场的日子,雅桥场又被视为赶年场;到了初八,便是吉卫的赶年场……总之,各墟场新年伊始的第一场,都在赶年场之列。

 

赶年场这天,男女老少换上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年场。年场上人流如织,熙熙攘攘,歌声、笑声、锣鼓声、唢呐长号声交织在一起,异常热闹。人们或进行货物交易,或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耍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们则多借此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相互唱和,或盘根问古,或祝贺言欢,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闻。年场上的又一亮点是巫师牵街。苗巫是苗族文化的职业传承者。时值新年伊始,巫师牵街宗旨有二:一是为新立巫师教主造舆论,二是为信男信女祈福。据说当天只要跟在巫师队伍后面走,就可以在新的一年里无灾无病,全家幸福安康。怪不得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青草节

 

农历二月初二日,城步苗族自治县南部山区苗族群众盛行过青草节。旧时,各寨民凑钱置办节货,杀鸡鸭、宰猪羊,每户派一人自带一碗糯米饭,同到祠堂祭祖敬神,祈祷风调雨顺,水草常青,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然后一起吃“节饭”。如今,苗族群众不再到祠堂以集会的形式敬神吃节饭,但依然以各家各户独立的形式举办节宴,祭祖过青草节。

 

三月三歌会

 

  

三月三歌会——古树下面好盘歌(向民航摄)

 

在泸溪县芭蕉坪流传着这样一首家喻户晓的山歌:“桃红李白一园栽,土家苗汉同心怀,冬瓜架上搭南瓜,自愿牵藤结拢来。”

 

过去,泸溪、古丈、吉首三县边民为争夺山林地界时常发生械斗,山风飘带着血腥,妻子呼喊着丈夫冤魂……后来,三县边民自觉商议,在有争议的地方谈判和解,立碑划界。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于是,三月三,边民们相聚于芭蕉坪,以山里人特有的山歌,庆祝民族兄弟团结,互诉衷情。从此,三月三歌节在春的祝福中世代相传。

 

对歌最热烈的地方是小溪两岸。绿茵茵的草坪,散发出淡淡的芳香;溪水淙淙,仿佛是与歌手较量;水中的巉岩一动不动,像是听入了迷一样。富有特色的风雨桥,又是一处好歌场。古桥见证了一代代歌手学步、成长……

 

最为忙碌的要算那小伙子。他们不停地在人群中穿梭,看见前面有姑娘,便快步赶上,不顾面子,直奔主题,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就散,无需像城里人谈对象那样,要一段时间感情“酝酿”。也有“含蓄”一点的,那就是小伙子看上了哪位姑娘,便偷偷来到她的背后,摘下姑娘的头帕,转身挤出人群,往山上跑去。姑娘如果跟着追去,旁边的人就会笑着说:“有搞头!”若是不追,也有人会叹惜地说:“没望头。”

 

古丈苗族过“三月三”,传说是苗民与皇帝打仗,于三月三日议和划定地界。当晚,苗民汇聚一大草坪歌舞庆祝胜利。这草坪位于古丈县野竹乡,取地名为“三月三”。后来,三月三庆捷活动逐渐演变成民族歌舞盛会。

 

麻阳苗族自治县上山区有民谣:“三月三,茶泡裸干。”故当地青年过三月三,是在茶树林里踏青放歌。

 

 

 

清明歌会

 

 

 

清明歌会(向民航摄)

 

清明时节,吉首市丹青以及古丈、泸溪相邻地区的苗族群众,不但要单家独户扫墓祭祀各自的祖先,还要举行隆重的歌会,祭祀共同的祖先——陈有亮、张有年和为他们而英勇献身的英雄韩世忠。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丹青寨有两个苗族祖先,一个叫陈有亮,一个叫张有年。他俩原住江西,由于不堪忍受官府的欺压,带头起来反抗,遭到官兵追杀,被迫逃离家乡,在辰州被韩世忠收留,并一同逃到丹青寨附近一个名叫“清明山”的山上避难。时值清明这天,官兵包围了山头,韩世忠引走官兵,被官兵抓住,遭受折磨,死在一棵嫩绿的柳树下。为报答韩的救命之恩,陈有亮和张有年将韩葬在清明山上,并为韩守坟扫墓。从此,他们就在这里安下家来,养儿育女,繁衍生息。

 

这一带的陈姓、张姓苗族,都视陈有亮、张有年为始祖。每年清明节,当地陈姓、张姓和其他各姓的苗族群众,都自觉聚集于丹青清明山上,在头帕上、荷包里插上一枝青青的柳条,以祭祖先和为祖先英勇献身的恩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丹青清明歌会。

 

清明节这天,清明山上热闹异常。天刚亮,各个寨子里的男女老少就吃过早饭,穿上节日盛装,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清明山汇合而来,一下子这里就变成人的山,歌的海了。人们三五个一堆,七八个一蓬,相互对歌,男唱女答,女盘男对,其趣无穷。人们从清早一直唱到夜晚,春寒料峭,便生起堆堆篝火,围火而歌。趁着大人们歌兴未艾,年轻人早就偷偷溜到树丛中、小溪旁,唱起或挑逗或缠绵的情歌去了。

 

同是清明这天,保靖、花垣、吉首、古丈相邻之地吕洞山地区的苗族群众汇聚翁柏山,举行歌会,称“挑葱会”,纪念一对生死不渝的恋人。挑葱会以挑葱为名,行恋爱之实的味道较丹青清明歌会更为浓烈一些。

 

男:呕——好花开在对门山,天天开门眼望穿;

 

一日望三三望九,望花容易采花难!

 

女:哎呀也——一莫焦来二莫愁,船到滩边慢慢游;

 

性急难喝热稀饭,冷水捏粑耐烦揉。

 

男:呕——郎是抱桐树一根,姐是坡上松柏青;

 

抱桐经霜叶落早,望靠松柏遮个阴。

 

女:哎呀也——紫竹没有桂竹青,小溪没有江湖深;

 

阿妹手长衣袖短,搭配不上这门亲!

 

        ……

 

苗家男女青年就是这样用甜美而又诚挚的歌声,不断地相互试探、了解、诘问、追求,讨取爱情的信物——一把胡葱。

 

古丈县清明歌会中心会场在坪坝乡曹家坪“清明场”。相传苗族人民居住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生活用品都必须到较远的客家地区购买,而且常常受骗上当。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朋好友,青年男女则在场上寻找情侣,以歌代言,以歌传情。

 

四月八歌会

 

  

凤凰四月八歌会(向民航摄)

 

传说四月八这天是牛的生日,不少地方民众都过“牛王节”,给牛喂精饲料,休耕一天。但较之其他民族来说,苗族“四月八”内涵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姿多彩。

 

这天,苗族群众要举行盛大的纪念和联欢活动——跳花跳月。跳花跳月为的是祭祀祖先、缅怀英雄,联欢交友、共谋幸福。“四月八”活动时间一般为一天一夜,也有三天三夜甚至多达六天六夜的。活动地点常常选择在风光旖旎、景色优美的山腰平地或依山傍水的大沙滩上。凤凰县落潮井乡龙塘河村的“四月八”山坡、千工坪乡的千工坪大田坝是两个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跳花跳月地方。古丈苗族四月八活动场地在坪坝乡。

 

“四月八”歌会内容有吹芦笙、奏唢呐、打花鼓、敲大锣、舞狮子、耍滚龙、上刀梯、荡秋千、耍武术、唱花灯……入夜,人们举着火把,围着篝火踩鼓跳月,对歌谈情。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后,苗族的祖宗普奔和雷公结了仇。雷公发水淹没大地,普奔的儿子和外甥女因坐葫芦瓜得救,表兄妹为繁衍人类结了婚,生下一个没手没脚的肉孩,这时挂在天空的葫芦也顺藤滚了下来。表兄妹把肉孩砍成一百块,连同葫芦种子撒向大地,于是大地复苏,人烟遍地,六畜满山。这天正是四月初八。以后,每年四月初八人和牛马都要休息一天,借以纪念这个人、畜降生的日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地纪念“四月八”又出现了不少新的内容,繁衍出新的传说。很久以前,龙塘河跳花沟每逢“四月八”跳花时,官家看见跳花场上的苗家姑娘美如山中的花朵,就派打手来“选美进宫”,拆散了不少恩爱少年,糟蹋了几多良家姑娘。亚宜看在眼里,恨在心上,率领苗家后生与官家抗争,后转战贵州,与贵阳地区的苗族青年亚努一起同官兵展开生死搏斗,四月初八的这天,双双战死沙场,地点就在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此后,“四月八”又增添了纪念民族英雄、追悼民族先烈的气氛。

 

城步苗族自治县苗族四月八吃乌饭,过“乌饭节”、“姑娘节”。锹里一带杨姓苗族吃的是用“黑饭树”的嫩叶浆染成的乌饭,祭祀传说中的祖先杨通保、杨通花(也有传说是杨文广、杨八姐),传说杨家姑娘用“乌饭”智救兄长。故这一天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她们是节日的主角。丹口一带蓝姓苗族吃的是用乌米煮成的乌饭,祭祀祖先蓝玉。蓝玉是明朝开国元勋,后被朱元璋所杀,鲜血将米染成了乌色,蒙难这天正值农历四月初八。自此,蓝姓苗民世代种植这种乌米,并要在过节祭祖时才煮吃。

 

  

绥宁四•八姑娘节(张华提供)

 

绥宁苗族四月八为“四八姑娘节”,煮“乌饭”,纪念巾帼英雄杨金花,接出嫁的姑娘回家一起度节,是除春节外最大的节日。

 

花垣苗族过四月八,有的选在四月八日这一天,有的选在立夏后三天,称“樱桃会”,这几天正是满山满岭樱桃成熟的时节,人们一边品尝樱桃,一边对歌述情。同在花垣,有些苗族四月八又是驱毛虫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将写有“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青山外,永不入我家”的对联贴在门上,以期达到驱虫子的目的。

 

如今,绥宁县申报的“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自治州申报的“苗族四月八”又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盘瓠龙舟节

 

  

盘瓠龙舟节(张青刚提供)

 

这是麻阳苗族端午习俗的独特表现。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直到十七结束,历时17天。

 

初一日,开神门。唱《开神门歌》、《根源歌》,邀请祖神参加节日,实际是向临近村寨苗民发出节日邀请。

 

初二至初十日,唱大戏。是节会集中“娱人期”,表演地方剧种花灯戏、阳戏、傩堂戏。

 

十一日,龙下水。举行三项仪式:一是“拜神”,到盘瓠庙祷告祖神,唱《祝寿歌》;二是“游神”,请祖神牌位游览村寨,有旱龙船、龙灯等队伍随行;三是“请神”,在盘瓠庙中唱《请神歌》,请龙头、龙尾,在龙船寮吃“泡汤稀饭”,抬龙舟下水,装扮盘瓠龙舟。

 

十二至十四日,参神期。盘瓠龙舟沿河追寻祖先迁徙遗迹,唱《根源歌》。沿岸苗民摆茶迎接盘瓠龙舟,唱《谢茶歌》或《求子谢茶歌》、《病茶歌》。

 

十五至十六日,竞渡期。百船竞渡龙船潭,沿岸观众如潮。

 

十七日,回神日。举行三项仪式:一是“抢神”,将两只盘瓠龙舟龙头捆绑在一起,两舟比试,赢者喻示人丁兴旺;二是“扫瘟神”,划倒龙船,唱《扫瘟歌》,喻示扫除瘟疫;三是“回神”,唱《请神回庙歌》,请龙头、龙尾回盘瓠庙。

 

在麻阳还有一些地方,苗族划龙舟是专祭盘瓠庙里的“四官大王”。传说四官大王为救被官兵围困而断粮的苗众,于五月十五战死于水中。人们担心四官大王“饿鬼难投胎”,故备小包食物划船沿河投撒,后逐渐演变为划龙舟竞渡。

 

沅陵苗族地区,划龙舟也是为了祭祀盘瓠。苗族《漫水神歌》中唱到:“人家赛舟祭屈原,我划龙船祭盘瓠”。2011年,由沅陵县申报的“赛龙舟” 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泸溪县潭溪于五月第一个辰日的“五龙”日举行盛大集会,水中,龙舟竞渡;河滩,雄狮攀桌;戏台,高腔放歌,热闹非凡。

 

 

 

六月六

 

  

六月六山歌节(城步苗族自治县民宗局提供)

 

六月六,各地苗族节日祭祀对象与形式大不相同。

 

在花垣、古丈等县,苗族六月六祭祖。传说混沌洪荒时候的寅卯年间,“六月六日下大雪,六月六日下大霜”,造成洪水漫天,人间只剩傩公傩母兄妹。两人婚配,生下六男六女,六男六女自相婚配,繁衍了人类。后人过六月六,一方面是为了祭祖,一方面是企求自己也能生个六男六女,人丁兴旺。

 

在城步、泸溪等县,苗族六月六敬五谷神。城步叫“禾蔸节”,杀鸭子,在田头设酒,给田头社公(五谷大神)挂青。路遇亲友不能说话,彼此遮面而过,表示对田头社公的虔诚。其中在长安营一带还举行歌会,称“山歌节”。泸溪梁家潭一带叫“祝青节”,在田头放鞭炮,焚香纸,敲锣鼓,祈求田神保佑五谷丰登。之后联寨举行歌会。新晃侗族自治县苗族则在田边祭祀“五谷火神”。

 

麻阳等县苗族六月六驱虫子。俗有“六月六,嫁毛虫”之说。这天,农家多置得意祭品,在稍事清理打扫谷仓、住房后,从屋内往屋外烧纸,意即恭送祸害仓存储物的虫子出家门,保护家宅安宁。

 

绥宁苗族六月六为社火节,家家户户晒龙袍(棉衣棉被)及贮藏的食物,村寨举办晒谱社火并修补增订族谱,每户派一名男丁赴宗庙祭祖聚餐。

 

凤凰勾良六月六举行苗歌会。它是湘黔边区起源早、规模大、影响远的大型苗歌活动。这天,各路歌手汇聚勾良,先是抽签分组,然后即兴命题,对唱比赛,多轮角逐后,评选出苗歌王、歌后、歌师、歌手。歌会吸引数万观众、游客听歌助兴,热闹非凡。

 

吃新节

 

“吃新”是苗族很隆重的传统节日,民间把吃新与过年相比,有“难过一个年,难吃一次新”的说法。“吃新”时间是在六月间的卯日。这时,田里稻谷饱胎,地里包谷枯须,园里辣子、茄子、南瓜、豆荚、苦瓜等新鲜蔬菜挂满枝头。为了庆祝“通新”,即新粮成熟,大家就高高兴兴地采摘新谷,欢度传统佳节——“吃新节”。

 

传说很久以前,苗族在中原被其他部落打败,被迫南迁。大河挡道,大家就携带谷物种子,骑在牛背上,闯过惊涛骇浪,人和谷物都没有丢失。从此,大家又在长江流域洞庭湖畔重新开垦田园,播下种子。是年风调雨顺,到了六月,丰收在望。大家欢欣鼓舞,采摘各种新谷、蔬菜饱餐一顿,以示庆祝新生。究竟选择在哪一天吃才合适呢?有人提议:人家行军打仗,都喜欢用清早的卯时清点人数。我们庆贺新生,也是等于清点各种农作物是否都已经出齐,就不可以用卯日么?于是,大家就决定用六月份农作物成熟的卯日,对各种作物进行一次“点卯”,并定为“吃新”日。但这天不能吃牛肉。因是牛帮忙把种子背过了河,而且任劳任怨地帮忙犁田耕地,功劳最大。也有一些地方传说洪灾过后是狗泅渡过河,在尾巴上粘五谷拯救了苗家,所以这天这些地方不吃狗肉。

 

 

 

赶秋节

 

 

 

秋场上彩旗飘扬,人山人海。(砂刚摄)

 

很久以前,苗寨上有一个英俊青年,名叫巴贵达惹,他射下了一只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绣花鞋。他决心找到鞋子的主人。他问呀,找呀,可是一点影子也没有。一天,他看着溪边的筒车发痴发呆,突然灵机一动,按照筒车的原理,设计出一架可以同时坐8人的秋千,以便引来八方青年,或许能找到那只花鞋的主人。立秋这天,他邀约周围团转九十九寨的青年男女前来打秋对歌。在秋场上,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做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乜朗。他俩通过对歌,建立了感情,结成了伴侣,过着幸福的生活。打从这时起,每年立秋这一天,花垣、吉首、保靖交界的苗族聚居区都举行这种打秋千活动,唱歌择偶,形成赶秋盛会。

 

赶秋需逢场。花垣县的麻栗场、董马库以及排碧、排料、吉卫,保靖县的水田、中心、葫芦、夯沙,古丈县的龙鼻嘴,吉首市的大新寨等地,都是苗区大墟场,有固定的赶集日子。赶秋时间有5天。从立秋那天算起,头场为头秋,二场为二秋,末场为末秋。哪个墟场逢着这些天赶集,便是赶秋日。头秋人数最多,最热闹。哪一个墟场碰上了头秋,认为是吉祥如意的征兆,是难得的荣耀。所以,那里赶秋的各项娱乐活动设置得最精巧,安排得最丰富,组织得最细密,对来宾接待也格外热情。

 

赶秋有一定的仪式。东道主一方首先要挑选德高望重的老人扮演秋公秋婆。据说,这秋公秋婆就是当年巴贵达惹和乜朗的化身,一切活动都要听从这两位老人的安排。这一天,高高的秋台上彩旗迎风飘扬,人们围在秋场的中心点——歌台旁边,等望着秋公秋婆出现。秋公秋婆登上歌台时,群众欢欣雀跃。二老笑嘻嘻地和大家见面,胸前各抱一捆连枝带果的水稻、包谷、高粱和棉花,跳跃鞠躬,象征丰收与胜利的喜悦。然后庄重宣布:赶秋活动开始。这时,三眼铳响过后,鼓乐喧天,鞭炮齐鸣。龙灯队、狮子队拨开人流,向秋场的四周舞去。

 

  

高高架之空转旋,八人对坐分两圈。手推仙女云中去,一班飞过又一班。

 

田祖洪《八人秋》(向民航摄)

 

赶秋活动开展得最热烈、最持久的是秋千。秋千有“四人秋”、“八人秋”和“十二人秋”。成百上千的人拥挤在秋千下面,谈笑风生,对歌搭伴。最有意思的是那些天真活泼的青年男女,他们容光焕发,热情洋溢,个个都争上秋千。但上秋千前,必须先唱歌,过得了这一关,才上得了秋千。秋千靠人力转动,时转时停,谁被停在最高处,谁就得唱歌,否则,你就得永远“高高在上”,让人们嘲笑吧。不过,对于能歌善舞的苗家人来说,唱歌是不在话下的,而且都乐于“高高在上”,正好一展歌喉。

 

走穿洞

 

 

 

走穿洞(伍秉纯摄)

 

苗族传统节日,有些地方在平地山坡上举行,有些地方在河滩水面上展开;而地处古丈河蓬一带的苗家人过“七月七”,则在洞中举行。

 

这洞,名叫“穿洞”,位于古丈县河蓬乡。这里山势壁立,中空一洞,溪水自洞中横流而出。洞长约半里,高阔四五丈,洞内洞外能容数千人。洞两头明亮,中间稍暗。洞中有滩有潭,洞中藏洞,怪石嶙峋,其风姿之丽,气势之浩,钟乳之奇,实不多见。

 

相传穿洞是织女下凡时急苗民缺水之难,挥动天梭,将案形山凿穿,引水灌溉而成。这可气坏了独霸一隅的螺蛳精。见人们再没有去它那儿祈雨,于是上南天门告织女私下凡尘之状。王母娘娘命螺蛳精将洞堵死。螺蛳精摇身一变,有谷桶大,顺着山洪滚动,粘裹卵石,愈滚愈大,眼看就要把洞门堵死。刹那间,一声霹雳,南天门上的两位将军举起神斧,将螺蛳精劈成两半。云开雾散,人们奔走相告:“穿洞甘泉清幽幽,织女舞梭来凿就。螺精作恶遭分尸,从今永把臭名留。”

 

牛郎织女因触犯天规,被判七月七这天才能在鹊桥相聚一次。两位将军被贬为凡人。故此,这一带的苗家人,每逢七月七这天,都要络绎不绝地走进穿洞,搭台唱戏,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与牛郎织女同乐,感谢引水之恩。那婉转的木叶曲,引来四方歌手,开怀吟唱,飘然若醉;那粗犷的唢呐,悠扬的土号,频敲的团圆鼓,交响回荡;那狂奔的蛟龙,欢跳的雄狮,曼舞的蚌壳,从洞的这一头,玩到洞的那一头。最活跃的是男女青年,他们借此机会以歌觅友,择偶定情,互赠信物。年长者则畅述别情,神话穿洞,领略苗乡绮丽风光。

 

在泸溪,苗族群众则汇聚县北天桥山,举行踩桥、上灯油、敬菩萨、拜古银杏活动,然后是两昼一晚的歌会。告别七月七天桥山歌会之后,歌手们余兴未尽,又赶七月八峒头寨和七月九达勒寨歌会。

 

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苗族群众则选择七月十四和十五日举行盛大的歌会节、芦笙节。

 

十二年大节

 

十二年大节,这是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水口寨银姓苗族独有的节日,12年过一次,申年霜降前卯日过节。节日内容有三:一是族人凑钱为一对新人操办婚事,举行婚礼;二是把族内已出嫁的女子和到外地招郎上门的男子接回寨里一同过节;三是族人同在草坪祭祀祖宗。这天,打扫干净草坪,坪内搭一草棚,张灯结彩。在先祖神位前点香燃烛,摆放供品。午时,为新人举行婚礼,新婚夫妇敬拜祖先和长辈。族老“颂礼书”,宣讲宗族历史沿革和款约规矩。族人同吃“节饭”。晚上,大家去新郎家贺喜,闹洞房,唱山歌,答花话,讲古人,尽情欢乐。寨里昼夜灯火不灭,锣鼓喧天,唢呐悠扬,笙号长鸣,热闹非凡。

 

跳香节

 

  

跳香(赵春华摄)

 

跳香,又叫“降香”,亦叫“明香大会”。是泸溪、古丈、吉首、沅陵交界地区苗族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

 

跳香于金秋十月野菊花盛开时节举行,通常为十五日至十六日两天,也有连跳半个月的。跳香是一个极其隆重和热闹的祭祀活动,一般以村寨为单位进行,也有几寨合办的,还有以溪水为限,从头至尾跳完溪水两岸所有村寨才尽兴而散的,这就不是一两天的事了。

 

跳香,一般在“跳香殿”举行。跳香殿亦叫“丰登殿”、“顺梁屋”,规模宏大的叫“太”。跳香前,各家各户凑集钱米做“香糍粑”、“香豆腐”。香糍粑的用料是糯米和粟米,黄白两色,象征金银。糍粑除了做成圆形外,还做成狗、牛、羊、蛇、龟的形状。家家户户采摘一束束野菊花(美其名曰“跳香花”)挂于门口,说是可以避邪禳灾。姑娘们还将野菊花插于两鬓,俊俏憨厚,平添几分山野之风。

 

跳香主祭之神是傩公(盘瓠)、傩母(辛女),次为三百六十神(统称“五谷神”)。活动内容有铺坛、发牒、开殿门、请神、封五谷罐、跳八封舞、发童子、娱神等场。主持祭祀活动的核心人物是“闹沙”(即老司)。

 

跳香开始前,平常欢悦、热腾的村寨,一时间里显得异样的寂静而肃穆,人们虔诚而专注地等待三声铁炮和三声牛角号的鸣响——老司到来的信号。

 

震响的铁炮、悠长的牛角号骤然响起,老司进村了,村里一片欢腾。

 

跳香是在晚上进行。时逢月半,明月高悬,银亮的光泽,映着跳香殿里摇曳的烛光灯影,缭绕的烟雾,映着殿外红红的篝火,映着神色虔诚而又掩不住内心欢悦的山民。

 

老司开坛请神,以沙喑的腔调吟毕咒语,在众人同声吆喝应和声中,跳香拉开了序幕。

 

跳香舞展现的是老司的功夫。老司身穿法衣,一手执绺巾,一手转司刀,边跳边诵咒语。祭祀仪式结束后,将装有五谷的“回阳罐”埋于土中,来年春天启罐,视五谷霉变情况预测丰歉,祈求五谷丰登。

 

当天跳香要闹到深夜。殿里的活动,几乎全是老司一人的“戏”,群众性的舞蹈娱乐则在殿外场坝上。

 

第二天清晨,头人敲响锣鼓,村民们又来到跳香殿前,用大石块支起大铁锅,把供桌上的香豆腐切成块,放在沸腾的开水里煮。煮香豆腐的水只放盐不放油,因为三百六十神吃斋,整个活动的食物也是斋的。当然,煮豆腐的铁锅不止1口,场面大的是12口,以确保所有来客都能吃饱香豆腐。

 

吃香豆腐,别有一番情趣。吃时,不能站不能坐,只能蹲着吃。且不用筷子夹,只能用单根香脚、细竹枝或芭茅秆戳穿后挑起来吃,还不能自挑自吃,须互相喂送对方吃。此时的场面热闹极了:有打锣鼓的,有敲木盆边边的,说笑的,唱歌的,劝吃的,统统混杂在一起,真个是不分彼此,平等相处。然而,更热闹的活动是在晚上。随着篝火燃起来,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之后,男女老少便聚拢来跳起了热烈欢快的跳香舞。民众的跳香舞,可不需要老司的功夫,其动作简单、拙朴,舞蹈语汇直接明了,所表现的是先民们狩猎、春播、夏锄、秋收、冬藏等劳作过程和生活内容。

 

跳香活动,在老司送神仪式中结束。

 

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人民的服饰盛会、歌舞盛会、祭祖盛会。(左廷宇摄)

 

苗族有自己的历法。根据苗族古历,历史上苗族有过苗年的习俗,时间大多为冬至前后。许多地方都过“冬至”节,旧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是因为冬至确曾是年。清乾嘉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湖南苗族绝大多数地区均不再过这一年节。但在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兰蓉、大阳、蓬洞、丹口、平林等地,仍保留有过苗年的习惯。

 

城步苗年,又称“十月节”、“庆鼓堂”,苗语叫“打鼓坠”。时间为农历十月的戌日或亥日。目的是祭祀祖先神灵,庆祝五谷丰登。一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小庆为一昼一夜,大庆为三昼三夜。活动在村外草坪进行,草坪四周插三角彩旗,搭青布凉伞。众宴后,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再进行娱乐活动。娱乐时,由十几人乃至几十人的队伍在草坪上表演群体组舞,多为神话故事。表演者脸戴鬼神面具,身着鬼神服装,手执鬼神道具。表演内容有镇恶驱邪,模拟飞禽走兽和生产劳动的动作。边舞边唱《请圣歌》、《长鼓歌》、《踩田歌》、《望日歌》、《芦笙歌》、《颂归歌》、《家公歌》、《三门歌》、《送圣歌》。以大堂鼓、大锣、大钹、芦笙、唢呐、长号、牛角、铜铃伴奏,整个活动融音乐、舞蹈、祭祀为一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别具一格的山寨情趣。如今,多数地方过苗年只设节宴,仅白毛坪等地流传较为完整的“庆鼓堂”活动。

 

绥宁南部苗族群众过苗年亦称“十月大节”,家家户户杀猪、捕鱼、打豆腐、舂糍粑,祭祀远古祖先。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