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盘王节和打古堂
瑶族的传统节日几乎都是与生产生活相关。本集为您带来最后两个瑶族人民特别的节会。
首先为您介绍盘王节。
这是瑶族最隆重的节日。瑶人原住在千家峒安居乐业,后被朝廷赶出千家峒。出千家峒后,瑶人又去寻找新的居住地。在乘船漂洋过海时,遇上大风大浪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被大海吞没,瑶人长者带领大家跪在船上,祈求盘王保佑子孙平安到岸,许愿到岸后年年酬谢盘王。许愿完毕,海上立即风平浪静,船安全到岸。船靠岸这一天又正是十月十六盘王的生日,真是喜上加喜、双喜来临的良辰吉日。上岸后挖碓舂米做粑粑敬盘王,点起篝火,唱歌跳舞庆贺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以后就把这天定为盘王节,年年相聚祭盘王,代代相传。“三年一庆,五年一乐,聚集一脉男女,摇动长鼓,吹笙歌唱鼓乐。”
但后来瑶家人过山迁徙,居无定处,很难聚众三年一庆、五年一乐了,只能单家独户自过,家家户户打糍粑供盘王。
盘王的生日又是一年收割结束的时日,全年丰收靠盘王保佑,这样瑶家人就选五谷之首稻谷中的糯米打糍粑敬盘王。冬收止日,五谷归仓,就要把仓封好,以免粮食走漏,打糍粑敬奉盘王“封好”禾仓。过这个节还有个规矩,过了十月十六收割结束就可以放野牧了,牛羊放出不用看管,吃了还没有收割的庄稼也不要赔,这就是奖勤、惩懒的规矩,促你早日收割。
最后是打古堂。
居住在新宁的八洞瑶族,当时游山打猎路过城步时,有一家人留在城步的大山里。孤单的一家人常受官家豪绅欺凌,四个儿子狠心离开老父老母和四个年幼的妹妹,来到毗邻城步的深山八洞居住。然而思念之情难挨,尤其父母去世后,兄长更常常挂念妹妹。虽只隔百数十里,但由于官家的压迫和豪绅的阻挠,兄妹很难见面,只有每年秋收后,借“打古堂,祭盘王”的机会,兄妹才能见上一面。因此,在秋收后“打古堂”(祭盘王)的前四天,由古堂会的四个会首接四位姑娘前来探亲。后来的秋收祭盘王时,增加了迎接亲人“四位姑娘”团聚的内容。
第一天,由四个男的扮成四个姑娘,在桥头唱一阵子起声歌后,由一位大姑娘带到当会首的大哥家访亲做客,主人摆酒招待。陪伴的青年男女边喝酒边唱歌起舞,并用“走马”和“行船”的动作来表示路途的艰苦跋涉。众人手握豆粒,猜豆令,大声说:“诚心敬盘王,盘王显应。诚心敬主东,主东万福。”然后在欢声笑语中回到桥头唱歌跳舞。第二天到第四天依次到二哥、三哥、四哥家中做客,一切均与第一天相同。
到了第五天就正式举行“打古堂,敬盘王”的仪式了。在场地中用竹片扎起茅棚,再现古时候的“剪茅叉木”的住房。棚中设盘王位,用竹碗、竹杯装猪肉、糍粑、豆腐、净茶等。参加活动的每人交两斤糍粑。当天不吃饭,只喝骨头汤,忆苦思甜。打古堂开始后以牛角号为各个程序的指挥信号。人们敲起小鼓,打起小锣,碰响小钹,吹起竹笛,挥舞镰刀锄头,边歌边舞。如有路过汉人,只许观看不许笑,笑则拖进古堂地,用牛角灌酒,灌醉后涂成花脸送出场外,让其自醒。活动结束后每人分一斤猪肉、半斤酒、半块豆腐,然后互相涂花脸,欢笑而散,以示余兴未尽。
瑶族的节会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来源:《湖南瑶族风情》
日期:2009
日期:200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