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节日习俗

瑶族的吃新节、中元目连节和老鼠年节

作者:郑德宏;任涛;郑艳琼 【字体:
瑶族的特色节日繁多,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瑶族的节日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文化。本集继续为您介绍瑶族中几个特别的节会。 首先为您介绍吃新节的由来。 过去,由于庄稼收成少,到农历六月初六是旧粮用尽、新粮即将出的时节。这天瑶家到田地里将成熟最早的水稻、包谷等采摘回来煮熟,晚饭前由家中长者将新禾米饭盛给狗吃,然后用新禾饭敬祖,敬完祖后全家才进食,叫做“吃新节”。为什么要先给狗吃呢?相传很久以前,瑶家没有五谷,靠打猎为生难以果腹,就派狗去番国寻找。狗在海中游了七天七夜到达彼岸的番国,上岸后,看到晒场上堆放着谷物,便趁番人不注意的时候,跑到谷堆上打了个滚,身上沾满谷粒,就匆匆过海回家。在海中身上沾着的谷粒全部被水冲走,只剩下尾巴上沾着的谷粒。瑶人把尾巴上的谷一粒粒摘下,种在地上,谷穗成熟时就像狗的尾巴,从此瑶家就有了稻谷。为感谢狗带来稻谷种子的功劳,人们把每年新出的粮食煮新米饭给狗先尝。这就是吃新节的来历。 传说六月初六这天是盘王去世的日子,每当这天,瑶民都要拿出家里最好的物品:鸡、鱼、鸭、腊猪头等当供品到盘王庙祭祀盘王,尤其在平地瑶地区,要举行隆重的庙会,因此,这一天也称庙节,要请师公做法事,请画师给盘王画新像,用盘王的新像换掉供在庙里的旧像。画新像也是为盘王出游作准备。节后至月底,选择一吉日抬盘王出游。盘王出游时由四人用大轿抬盘王走在前,由多个青年男女旗手举着凉伞旗、蜈蚣旗、红四方旗,乐队吹着笛子、唢呐,打着六面大锣。起轿时鸣大炮三响,路上不时也要鸣炮。盘王出游,十里八村瑶寨热闹非凡,家家宾客满座,村村寨寨搭戏台请戏班唱大戏。各村将“盘王”接到村里的各姓家庙中供奉,每座家庙中住一夜,有几座家庙就要在村里住几夜。“盘王”一到,人们就将准备好的供品祭祀,在庙中陪神像到半夜,天亮时在神像前杀牛祭神,下午“盘王”便出游到另一庙。每到一庙均按此程序祭祀。 接下来为您介绍中元节,瑶族又称中元目连节。 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元目连节,也叫七月半,是纪念亡人的节日。中元音同“粽圆、粽圆”,所以瑶人端午节不包粽,等到七月十四才包粽。包粽不加豆、花生、盐等,多数是纯米粽。制咸水的原料有黄荆木叶、茶油籽壳、桐油籽壳、芝麻秆、稻草等。用黄荆木叶作咸的粽子,色泽金黄、味香、质软不腻,而且久放不坏。包粽子的材料有三种:竹叶、冬芒草叶、“羊蒙诺”草。冬芒草叶包粽子有一种特殊的香味,“羊蒙诺”草包粽,粽子的颜色就变成黄红色,香味超过冬芒草包的粽。这两种叶子包的粽要比用竹叶包的粽好吃,色、香、味俱全。节后次日,如是新婚夫妇还要提上粽子、鸭子回娘家,姑、姨、妹、表亲则互相走亲。 平地瑶过这个节是要过到两天半的。七月十三日包熬粽粑,每个三四斤,用竹叶包好,用稻草捆扎,形似枕头,也叫“枕头粽”。然后磨豆腐、杀鸡鸭、放塘捞鱼敬奉祖先。这天晚上开始祭祖,放鞭炮迎接已故祖先回家过节。十四日是正节,中午和晚上都要摆上供品、燃香、化纸、放鞭炮。十五日中午的祭祀将迎回家中领取香火的祖先送回天堂,祭祀结束后全家才能共进午餐。 最后是老鼠年节,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呢?还要给老鼠过节。 邵阳城步和洞口两县的瑶族每年要过老鼠年节。城步南山东南山区的瑶族在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这天早上,家家户户的早餐都吃老鼠肉,谁家吃的老鼠肉最多,就预示他家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因为家家户户都吃老鼠肉,所以称为过“老鼠年节”。在就餐前,先用老鼠肉敬盘王和五谷大神。相传,古时候鼠害十分严重,瑶民种粮食,种得多收得少,瑶民去问盘王,盘王说是老鼠作害。大家按照盘王说的,在谷子成熟时都到田里捉老鼠,再将老鼠肉腊起来,留作过年吃。也有的说,当瑶族先民漂洋过海平安登岸后,急忙还向盘王许下的保佑平安的愿,还愿的祭品中就有一碗老鼠肉,这一做法流传下来,故敬盘王时有条件的都要上一碗老鼠肉。洞口雷、蓝两姓瑶族则于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过此节。他们的说法是,其先祖原住沅江上游,被姓向的财主逼着外逃,一对青年男女深夜里逃进一个荒洞里,正饥肠辘辘时,恰好一只大老鼠窜入,他们便将老鼠捉住烤熟充饥。后人为纪念此事,定作节日。这一天的餐桌上除了酒、肉、鸡、鱼外,必须摆一盘老鼠肉。 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小节,各地过节的节日也不尽相同。下一集内容,我们将为您带来最后两个瑶族人民的节会—盘王节和打古堂。
来源:《湖南瑶族风情》
日期:2009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