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节日习俗

瑶族的洗泥节、讨念拜和讨僚皈

作者:郑德宏;任涛;郑艳琼 【字体:
瑶族具有休闲、狂欢、联谊、祭祀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活动承载着当地瑶寨的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本集为您介绍两个瑶族人民特别的节会。 首先为您介绍洗泥节。 在江永兰溪瑶族乡黄村、上村、下村自称勾蓝瑶族的村寨,每年在春耕生产结束后的农历五月十三过“洗泥节”。何谓洗泥?即是春耕生产结束后,将人、牛身上的泥,犁耙上的泥都洗掉。春耕生产辛苦了一段时间,需休整歇息。过去每年只种一季稻谷,春耕生产结束就到了农历五月中旬,因此就把农历五月十三这天定为“洗泥节”。这天寨子里要举行庆祝活动。一是庆祝春耕生产完成,二是祈求所种粮食秋后获得丰收。先到盘王大庙砍牛祭盘王。祭祀用公牛由寨里住户轮流喂养,牛不犁田专为祭祀而喂。后举行舞龙、舞狮、打长鼓游村活动,请戏班到村搭台唱戏,非常热闹。家家户户杀鸡、杀鸭准备丰盛的佳肴过节,招待来村里看热闹的亲朋。这一天附近村寨的人闻风而至看热闹,家家户户宾客满座。瑶家好客,不管认识与否,是亲戚与否,只要进了家门,同等招待。所有来参加“洗泥节”的客人不愁没饭吃没处歇息。 在节日的菜肴里,必上瑶家十八酿的苦瓜酿。此时正是苦瓜成熟的时节,就把苦瓜摘下挖空,酿上糯米和香料。这天由于吃苦瓜,也称为“苦瓜节”。 然后就是讨念拜和讨僚皈。 “讨念拜”是隆回瑶族的传统节日。“讨”是走,“念”是月,“拜”是半,意思是月半所过的节日。据说“讨念拜”源于明万历元年(1573)。当时,神宗皇帝发兵数万镇压溆浦、隆回一带的瑶民,历时三年零六个月。官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瑶族人民不畏强暴,坚守在各个瑶寨,英勇地抗击,使官兵一筹莫展。谁料到第三年农历五月十五日那天,官兵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打着两百多个火把佯攻香炉山要寨,诱使其他各个瑶寨的瑶民放弃本寨前往香炉山堵击增援。官兵乘虛而入,偷营破寨,杀死无数瑶民。幸存者四处逃命,官兵却仍然到处追杀,直到万历五年(1577)才收兵回朝。瑶族人民为纪念死难的同胞,商定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在水洞坪举行集会,作为受辱雪耻的纪念,并由奉姓主持,形成“讨念拜”节。 “讨僚皈”则于每年的七月初二至初四、初八至初十日在茅坪和小沙江举行。“讨”是走、“皈”是菩萨,“讨僚皈”意思是逃脱凶恶的菩萨。相传元朝末年,统治者派兵镇压江西吉安府田卢地带的瑶族人民,瑶族人民四处逃散,许多老弱妇孺躲在鹅颈大丘黄瓜、白瓜底下,有些孕妇,因连日奔波、又惊又吓而早产,血流满地。追兵见后向元帅奏准赦命,在鹅颈大丘插上“此处赦留,不准斩杀”的大旗,躲在黄、白瓜底下的瑶民总算保住了性命。为纪念这次躲在黄、白瓜底下幸免于难,瑶民当天对天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古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白瓜,如有违者,则子孙不昌。”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集会纪念,名日“讨僚皈”。 清朝雍正元年(1723),麻洞瑶族回姓七姊妹被汉族豪绅廖无翁带两百多人追杀,引起回姓瑶民的反抗。清王朝听信廖元翁称瑶民造反的军情谎报,派数万大军前往镇压。瑶族人民英勇奋战,在大沙江与清兵大战,败退到小沙江后又与清兵战了一场,因力量悬殊,瑶民死伤无数。剩余瑶民绕道退到麻塘山,凭借五都七岭八寨“一夫当关,万夫莫人”的地形,与敌周旋,杀得敌人胆战心寒。此时,溆浦瑶族首领蒲公祥率领瑶民攻打龙潭,切断清兵后路,迫使清兵停战议和退兵。瑶民为了纪念牺牲的勇士,定于每年农历七月初八日至初十日在小沙江集会,名日“讨僚皈”,以示永世不忘。 每当“讨念拜”和“讨僚皈”节日时,瑶族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分别奔赴集会地点,唱歌跳舞,舞龙舞狮,尽情欢庆。周围汉族人民亦参与同乐,邻县群众也纷纷赶来,或是庆贺,或是游览观看,或摆个摊子做生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历时三天,尽兴而归。 “洗泥节”是瑶族群众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农耕庆典活动,而“讨念拜”和“讨僚皈”是瑶人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沿袭至今有上千年历史。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不是很有意思呢?下一集也会为您介绍瑶族人民的特别节会——吃新节、中元目连节和老鼠年节。
来源:《湖南瑶族风情》
日期:2009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