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传统节日分为宗教性节日和生产生活性节日。本集将为您介绍赶鸟节、牛生日和端午节。
首先为您带来赶鸟节,这里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瑶山春播后鸟害为患,把种下的种子吃掉,吃了又播,播下又吃,种子被鸟吃光了,春无苗长,秋无收成。那时,瑶山里有一个漂亮聪明的瑶姑妹,大家管她叫“节流”,她出生时排行第三又称其名为“芳美”(瑶语“三妹”)。她的歌声清脆甜美,悠扬动听,在瑶寨里悠悠扬扬地飘荡着,寨里的青年小伙子为之倾倒,就连山里偷食种子的鸟听了她的歌也不知不觉地忘了啄食,停落在枝头上,闭上眼睛,陶醉着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人们发现节流的歌能迷住鸟,到春播时就叫节流到田地边唱歌,给鸟催眠,让鸟打瞌睡,鸟就不会吃种子和庄稼了。节流打开歌喉放声唱,歌声在山林间飘荡,鸟听到这醉人的歌声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一觉不知睡了多久,醒来后飞出林间,田野里已经是一片葱绿。节流唱歌迷鸟的这一天正是二月初一,后来瑶家人就把这一天叫做忌鸟节。传说一山主为了霸占瑶山,向皇帝谎说鸟是他赶走的,聪明的节流等人在第二年当着钦差的面唱歌挫败了山主的阴谋。
每年二月初一忌鸟节到了,瑶家的青年男女着上新装带上好吃的食品、送情人的礼物,一群群、一对对来到开满了丁朗花的绿林坡地里尽情对唱。唱个传情结友,唱个千里姻缘歌来牵,唱到日落月星相伴,半夜鸡啼才回家。这就是瑶山的山野歌堂赛歌赶鸟。
鸟最终是要醒来作害的。瑶山里有种拇指头大的山麻雀,瑶语叫它“诺梅”,是吃谷、 高粱、小米的大王。二月初一这天还有做粑粑粘鸟的习俗。次年二月初一这天,亚六砍下胶木,制成糌粑(胶木瑶语叫“冷”),放在下了种子的穴边,山雀吃种子时嘴就被“冷”粘住了。从此每年忌鸟节到来的前夕,各家各户把糯米磨成米粉,如果没有糯米就用包谷、米产子磨粉,做成一个个汤丸似的糌粑备用。然后用一米长一指宽的竹篾做成鸟头形的竹弓鸟,在日头下山之前,带着小糌粑、竹弓鸟往自己种的田地上“粘鸟”。来到田头地边,将竹弓鸟的嘴粘上一个糌粑,插在田地里,大田大土可以多插几只,插时不开口、不说话、不唱歌。不吹口哨,以表示鸟嘴被粘,不能再来偷食作物。第二天即二月初一,正是鸟节来临。天刚蒙蒙亮,各家的小孩就趁早到田头地里去捉鸟,把田地上被粘住嘴的“鸟”捉回来。
接下来是牛生日,听起来有没有很感兴趣呢?
相传很久以前,瑶山里没有耕牛,人们耕田种地都是用锄头挖,辛苦不说还赶不上季节。有一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有人看见山上有两头牛在吃青草,就到山上去赶它,它不怕人又听话,人们就把它牵回家看养起来。它力大,人们就用它来做帮手犁田,从此瑶山就有了耕牛。牛整年辛苦耕作从无怨言,从不向主人索取什么,人们为了感激牛的辛勤劳动,就把四月初八这天定为牛生日。每年的这天就让牛休息,为牛办生日,煮乌米饭喂牛。清晨,主人上山采牛最喜欢吃的乌饭树叶,回来放入盆中倒上水,用手将叶子搓溶搓碎,叶汁渗入水中变成乌黑色,然后将叶汁过滤去掉叶渣,把糯米放入乌水中浸泡,等米变成乌黑色时就倒进锅中煮,饭熟后用芒草叶包着喂牛。这天瑶族人民也吃乌米饭过节,牛先吃,人后吃,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牛辛勤劳动的感激之情。乌米饭有乌树叶特有的芳香,柔软而又不腻,非常好吃。
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瑶族也不例外。五月初五端午节,瑶家也习惯过这个节,但过的形式不同,汉人赛龙舟、包粽子纪念屈原热热闹闹,瑶家则是采草药和洗冷水澡。
五月初夏,山上的草药正是生长最茂盛的时候,药效最好,所以选择这一时节采药。这天,家家户户都有人去采药,三五成群结伴而去。采的药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多的药是“痧药”,它不是某一种单独的草药,而是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少的有10 余种,多的则20余种。采回来洗净、切碎、晒干混合在一起待用。这种药在瑶山可“治百病”。平常如有头疼脑热、腰酸背痛、精神不振、腹痛腹胀、手足麻木、浑身无力等,就抓上一把放在大碗内,用开水冲泡,小碗盖上药渣,待药泡出味后饮用,轻者喝了立即见效,重者多喝几次,第二天就可见效。
五月初夏,芒种、夏至即将到来,天气越来越热,人们需洗冷水澡来解暑。五月端午是洗冷水澡的头天,在此之前是不能洗冷水澡的。因为五月端午是药日,水有药性,小孩下河前要用药绳在脊柱尾椎处炙一下,用雄黄酒涂抹于额头、肚脐、四肢后才能下河洗澡,这样洗冷水澡才不会生病。
瑶山蛇很多,这天还要用雄黄酒喷洒房子周围。雄黄酒是把雄黄碾碎、大蒜瓣拍碎放在碗里用米酒调和而成。雄黄酒喷洒房子周围,用于驱蛇、虫等,蛇闻到味后不进房,不在房子周围挖洞藏身。
传统的民族节日象征瑶族人对于生活的情感,承载一个民族的文化气息。下一集为您带来两个瑶族人民特别的节日——洗泥节、讨念拜和讨僚皈。
来源:《湖南瑶族风情》
日期:2009
日期:200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