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过新年习俗(下)
上集内容为您介绍了瑶族人民在春节时告年、挂串钱、吃团圆饭和守岁的习俗。本集继续为您讲述瑶族人民的过新年的特别活动。
首先是添香换水碗。吃过年饭后。大约在戌时(约晚上10点钟),当家人就要洗干净手到厅堂神台前作三个揖,把神台上的香炉、水碗端下来,端到灶前,将水碗洗净添上新鲜水放在神台上,香炉内的灰倒掉并擦干净。用红纸包一个硬币放在香炉内底部,添装筛去杂质的火灰放在神台上,将燃香插上后,化纸告诉祖先,意为:香炉水碗年年换,儿孙孝敬代代传。
接下来斧锤保平安。大年三十夜临近十二点,家中长者煮好谷雨茶,拿着斧子走出厅堂,由左至右的顺时针方向到房子的四个角,每个角泼一碗茶,然后用斧头向地上锤一下,意为镇邪,在新年来临之前将各方妖魔镇压住,以免出来作乱,使人遭受灾难。镇邪后方能保证来年全家老少四季平安。围绕房子锤完后回厅关门守岁。
到了第二天是初一挑柴。大年三十晚撑好了田埂,初一新年来临,在新年的第一天就要图个吉祥吉利,开个好头。开头开得好就预示全年财运亨通,事事如意遂人心愿。初一早上将前晚燃放的鞭炮灰、香灰、纸灰等垃圾扫干净,堆放在室内屋角,不倒到外面去,到正月十五“送懒”时再烧掉,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只进不出,只有收获而不会失去钱财等。新年初一只讲吉利话,家人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交流和问候讲喜彩话带“好”字,不能带“不”字,即使要表达这种意思,也只能换成其他的语言或委婉的方式来体现。尽量避免讲错话给人造成不愉快,给人带来灾难。人们认为新年讲的话预示事物的发展方向,带有预见性,在新年里讲好话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所有的一切都按人们所讲的好话那样实现。
初一要纳柴(财)回家。柴与财同音,意为新年发财。吃过早饭后,家里就派力气大的人去将柴挑回来。年前就把要挑的柴准备好,有的准备一根又粗又长的柴,有的准备一担柴,有的准备很多很多的小柴,挑柴的人把柴挑到家门前时就讲:“财来了,财来了,财到家了。”家里的人闻声出到厅堂接声道:“财到了,财到了,大财到了。”把柴挑进屋内放置。
然后是鸡汤淋树。果树结果有大小年之分,大年结果多,小年结果少,即头年多第二年少,依次轮回循环。为让果树年年都能结满果子,大年三十鸡肉煮好后装一些鸡汤,拿一把菜刀来到果树旁,用刀在果树的主干上砍一个小缺口,然后把汤淋在缺口上,并说:“今天过年了,给鸡汤给你喝,感谢你今年果子结得好,明年果子要结得又多又大。”过年给果树淋鸡汤意为感谢和祈求来年果子丰收。
最后还有赶老鹰。瑶山鸟害主要有两种:一是“诺梅”(麻雀)、二是“度敢”(老鹰)。“诺梅”偷食种子和成熟的粮食,“度敢”偷食家禽。老鹰在村寨的上空盘旋,寻找放出觅食的家禽,看到没人就立即俯冲下来,叼上就飞。为养好家禽,瑶人就利用老鹰怕人的特性,用竹子扎成十字架,然后套上旧衣服,戴上烂斗笠,与人相似,插在放养家禽的地方吓唬老鹰。老鹰认为是人,不敢轻易靠近叼食家禽。大年三十晚天刚黑,就把白天用竹子扎成的假人用长竹竿撑起,不讲话,偷偷摸摸,不让别人知道,从走廊撑出屋檐外插好。意思是赶走老鹰,来年不再受到侵害。
新年就这样热热闹闹的过完了,除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习俗外,瑶族还具有其民族特色的节日。下一集将会为您带来几个特别的节日,有送懒、新春节、老鼠嫁女节和炮节。
来源:《湖南瑶族风情》
日期:2009
日期:200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