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过新年习俗(上)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禳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本集内容,为您讲述瑶族人民是如何过新年。
瑶人和汉人一样,也过除夕和春节,统称为过新年,属于年终大节。过年很讲究全家老少大团聚。临近除夕,老人天天望子回家。瑶家常说“麻年马年,鲁坏造坚”,即有吃无吃老老少少相聚在一起。家家户户杀猪、杀鸡、宰鸭、磨豆腐、打糍杷、炸果子,贴对联、挂“串钱”、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来度过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过新年主要有以下活动:
告年。一年即将过去,回想一年来的生产生活,耕种收获大小,喂养牲畜是否兴旺,生意买卖赚钱多少,家人是否平安健康,这些除了儿孙老少的努力外,还有祖先的保佑,大年到了就要“告年”。
“告年”就是告慰和敬奉祖先。大年三十这天上午或下午在神台面前摆上整鸡、整鱼、荷包酢、三杯酒,点三炷香插在香炉上并点燃烛火(或茶油灯),边告慰祖先边烧化钱纸。有的请小道师作告慰,大多数人家由家中长者作告慰。要念:“上祖太公太婆、中祖太公太婆、下祖太公太婆,今天是某年大年三十。过年了,今年种地种有收,喂猪猪快大,全靠太公保佑。今天席上酒肉请太公太婆饮用,来年地头田尾,猪栏牛舍还望太公太婆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灾不进田地,祸不降人身。”放一挂鞭炮,告慰完毕。
挂串钱。将纸钱串挂在神台两侧、大门外边两侧,大门上贴五丁“钱纸”,神台下方也贴五丁“钱纸”。神台下方离地面约五十厘米处是“土地神位”,写上“土中生白玉,地内产黄金”。猪舍门上贴“血财兴旺”红纸条。
吃团圆饭。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辛辛苦苦劳作一年,过年了要好好地享受一年来的劳动所得。主菜有“荷包酢”(荷叶包的米粉肉)、鸡鸭、鱼、豆腐酿、山珍等,饭要煮满一锅或用甑子蒸饭。饭菜余下大年初一食用,初一不再煮新的饭菜。饭菜煮得多吃不完第二天食用表示丰收,吃用不完,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吃饭时,全家老少围坐于席,先由长者告诫儿孙:“过年啦,你们辛苦了一年,新年里你们好好玩,要走走亲,过了正月十五,你们又要辛苦了,对明年的生产安排要早拿好自己的打算,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不管这样那样,千万不要耽误了下种工。”说完放鞭炮,全家共进晚餐。席上年轻人将最好的菜夹给老人和小孩,并向老人敬酒。一家人和和睦睦、高高兴兴过大年。
守岁。瑶人有守岁的习惯,除夕团圆饭后全家围坐灶前喝泡茶拉家常,谈古论今,通宵达旦,整夜不眠,迎接新年的到来。瑶人守岁又叫”撑田埂”,意思是来年雨来涨水田埂不会崩塌,有田种才有粮食吃。吃饭后十二点钟之前,各家可相互走动、问候、谈天、喝茶,零点前必须赶回家中守岁。小孩子想睡时,大人就给他们讲古,并鼓励小孩要撑好自家的田埂,来年才有田种有饭吃,小孩为了将来不饿肚,和大人一道坐到天亮。守到半夜老人热菜煮酒吃宵夜喝新年酒。守岁时,火要旺并常燃不断,除夕天黑前背一根大一点的枫木树柴,一夜都烧不完的最好。枫木,瑶话叫“表母”,“表”与“饱”同音,意思为炉上餐餐有煮,肚中才有饱。枫木在燃烧时散发出芳香气味,整座房子弥漫香气,故而用枫木柴守岁最好。
除了告年、挂串钱、吃团圆饭和守岁,瑶族人民还有哪些特别的活动吗?下一集内容,我们将继续为您介绍瑶族过新年(下)。
来源:《湖南瑶族风情》
日期:2009
日期:200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