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节日习俗

侗族的舞蹈

作者:吴祥雄 【字体:
侗族歌舞历史悠久,种类多样,以大型群众性舞蹈为主。民间舞蹈最为出名的有芦笙舞等,以生动的舞姿体现出了本地的民族风俗。本集内容,为您介绍侗族舞蹈。 芦笙舞,是侗族民间以吹芦笙为乐,并边吹边跳的一种大型群众性舞蹈,流行于通道、靖州等南部广大侗族区。 相传侗族在一次反对异族侵略中产生了芦笙。不知是何年代,异族人来侵犯,侗族的祖先达摩天子在群山中摆起八卦阵,然后满山遍野吹响芦笙。异族被满山遍野、震荡群山的芦笙音乐所惊吓,窜入八卦阵的死门,拼命四处冲撞而不得脱身,结果被达摩天子率众兄弟歼灭。侗家俗语曰“芦笙一吹,虫害下水。芦笙一响,谷子满仓”,因而又传说芦笙始于侗家庆丰收。“吹彻芦笙响叮咚,鼓楼围坐话年丰”的佳句,就是当时侗家人吹笙跳舞、喜庆丰收情景的写照。 芦笙舞的分类有祭祀芦笙舞、竞赛芦笙舞和摇摇舞: 首先为您介绍的是祭祀芦笙舞。侗族不但历来有“祭萨”的风俗,而且历史上受着“万物有灵”论的影响,认为大自然中,一切事物均有“灵”。因此,侗族地区多庙宇。每逢春节,侗家人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庙宇前空坪(又叫款坪)。上进行祭祀活动。诸多祭祀活动中,“祭萨”最为隆重。 侗族的“祭萨”仪式,都是由村寨中年纪较长、聪明能干、心地善良、儿孙满堂的女性主持。“祭萨”仪式举行完后,由推选出来的约十二三岁的小孩宣讲款词。然后,开始跳芦笙舞。这种芦笙舞队伍,必须由五、七、九等单数男子组成,一般有一至三五队不等。领头者身披红毡,背系红布伞,怀内藏着罗盘,以示领路。第二人男扮女装,腰佩宝剑,装饰为侗族的祖先——萨。第三、四人男装,也腰佩宝剑,身披红毡为卫士。后面是身着芦笙服的芦笙队。舞蹈开始,领队者带头进场,先绕场一周。然后,领队和卫队站在中间,芦笙队围成一圈。地上按顺序写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用纸盖好,领头者打开红伞,左脚扫腿转圈,踏在“子”字上,为吉祥时辰。如领头者踏不到“子”字上,围观者齐声吆喝,领头者再踏,若三次踏不着“子”字,视为不祥之兆,而大家就会不吹而散。若踏着“子”字上,随即芦笙队起舞。舞时吹奏起“十二时曲”,象征一年十二个月的农事生产。这种芦笙舞又叫“踩子舞”或“踩罗舞”,接着表演的是其他内容的芦笙舞。 表演芦笙舞的形式以双人芦笙舞最多。内容有表现生产的,种瓜、种豆、舂米等;有表现生活的,纺纱、织布、喂鸡鸭等;有表现动物活动的,鸡打架、天鹅飞等等。共有二十多套,其中“斗鸡”最受侗家人的喜爱。这种表演性质的芦笙舞,也常在春节期间“为耶”活动中进行。 接下来为您介绍的是竞赛芦笙舞。 侗族村寨都有自己的芦笙队,并有每到佳节,村寨之间都相互邀请赛芦笙的习俗。每年农历七月一日为初赛日,八月十五中秋节为赛芦笙的最高潮。赛芦笙分两个部分,一是“踩堂”,二是“赛芦笙”。 踩堂前,主寨的姑娘们端上油茶招待客人。然后,由客队单独表演,为“踩堂”。开始,客队吹奏“邀请曲”、“谢请曲”,随之围成一个圆圈,姑娘们沿着客队的圈外围成一个大圆圈,开始“踩堂”。先由三个芦笙手为“踩堂曲”发音,随之,客队一边吹起芦笙,一边绕场摆动、旋转……乐声阵阵,翩翩起舞。 踩堂完毕,接着是赛芦笙。主、客队分别围成两个圆圈或列队数行,客队先吹“伦颠”,即“开始曲”,主队吹奏“失迎曲”,意思是招待不周,表示歉意,并称赞客队技艺高超,愿拜客为师,客队则吹“赞誉曲”,赞扬主队热情好客、勤劳能干、技艺超群等等。芦笙合奏的多声部的曲调,热烈宏伟,奔放壮丽。比赛中,观看的群众随着表演不时欢笑、喝彩。对赛三轮以后,由两队的领队和芦笙师傅共同进行评比,哪队步伐整齐、姿态优美、吹得最响亮,便可赢得优胜。然后,双方互相赠送贴有“声震九霄”、“余音绕梁”的红绸带装在芦笙上,以表示敬意。比赛结束,姑娘们向芦笙手们献上甜酒表示情谊。客队离开主人村寨时,吹奏“同票”,即“告别曲”,然后吹上“款些”一曲,以表示再见而去。 参加这种活动,每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姑娘描长眉,长发染成大红色,编成长辫盘缠头上,插满银饰吊珠,满身银器,行走时发出“丁丁当当”清脆悦耳的响声。 最后为您介绍的是摇摇舞。 流行于城步长安营乡岩寨,侗家叫“嘎友”,是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群体性歌舞。每逢传统节日,特别是半年节和中秋节,侗民聚集在鼓楼坪里开展此项活动。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表演时手拉手、肩并肩,或牵衣角围成大圆圈,来回转动,场面气氛热烈,队形变化多样。或以问答方式对唱盘歌,或以一人领唱众人伴唱叙事抒情。女的以唱歌和表演摇摆动作为主,男的则以吹芦笙和跳舞为主。悠扬的芦笙音韵与婉转的女声歌唱融为一体,娓娓动听,赞颂侗乡山寨大自然的美景,并表达侗民的生活情趣,男女青年还常在此活动中播爱传情。 侗族人以吹笙为乐,善音乐,多以舞蹈相辅,喜庆丰收,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下一集内容,我们将为您介绍侗族民歌。
来源:《湖南侗族风情》
日期:2003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