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节日习俗

侗族夏季的节令

作者:吴祥雄 【字体:
夏季是热情奔放、激情飞扬的季节,本集为您带来关于侗族人民夏季的节令活动。 四月有立夏。牛王节、邦青(开秧)等节令,最隆重的还要数乌饭节: 四月八,是侗族的“乌饭节”。特别是杨姓,认为是杨姓的家节,而杨姓的姑娘,更认为是杨姓的姑娘节。这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各家都要蒸乌饭吃。 四月八为什么被称做“姑娘节”呢?相传是纪念古代位侗族的女英雄。这位女英雄叫做“宜娘”,靖州飞山下至今仍有“宜娘城”、“宜娘墓”等遗迹。 相传,宜娘的哥哥,因为反官被捉,关在柳州罗城。宜娘前去探监,问哥哥:“你从前的勇力还在吗?”哥哥说:“还在!只是在牢里从来没有吃过一餐饱饭,力气使不出来。”宜娘心生一计,回家煮了三斗六升米的侗家乌饭送去,对牢卒说:“我的哥哥反正快要死了,我想让他吃一顿饱饭,让他做一个饱死鬼。”牢卒得了她的贿赂,便放她进去了。因为乌饭颜色墨黑,别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都不敢吃。她哥哥一个人吃了三斗六升乌饭之后,浑身的力气都出来了,便挣脱了枷锁,宜娘又把暗藏在饭箩中的柳叶刀取出,兄妹二人杀出罗城,与外面的伏兵会合,攻占了柳州,打了一次大胜仗。 四月八这天,凡是杨家出了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来过乌饭节,与姐妹们聚在一起做乌饭和乌饭粑粑,纪念宜娘。而且姑娘们在这一天都要讲一种与平时不同的语言,叫做“姑娘语”,据说这也是宜娘当初用来对付敌人的杰作。 乌饭是用一种名叫“杨峒叶”的灌木嫩叶,取汁和“侗禾糯”蒸制的。杨峒叶在《本草纲目》上被称为“南烛木”,有乌发明目、 益肝胃、壮筋骨,令人颜色红润、健步如飞等功能。唐代叫“青精饭”,杜甫诗:“岂无青精饭,令我益颜色”,就是指的乌饭。五代的道家陶真人,曾把吃乌饭作为登仙的秘诀。 五月有端午、吃满月、药王节。 通道流源等地的侗族,把端午节称为“粽粑节”或“祖婆节”。这一天,由家中的女主人带领媳妇用香汤沐浴,然后走上木楼,恭恭敬敬地举行包粽粑的仪式。仪式由女主人带领,站着包十二个“抢妹粽”(即把两个同样大小的长形粽粑合扎到一块,象征“祖婆抱子孙”),再包十二个“三角粽”之后,才许坐下来包。而且,在制作的全过程中,用语都和祖婆有关,如称粽粑要称“祖婆”,粽叶要称“祖婆的新衣”,洗粽叶要称“为祖婆洗新衣”,捆粽粑称“为祖婆扎衣带”,煮粽粑称“替祖婆洗澡”,烧火称“替老人烧火”,粽粑熟后从甑里取出来称“请祖婆下楼”等等。 做粽粑时,严禁生人和男子上楼,一定要等五月初五早晨,祭了祖婆之后,才可以开禁,也才可以称做“粽粑”。如果犯了禁,据说祖婆会发怒,现出原形,变作一条青蛇,盘在做粽粑的米缸里。这显然是母系社会和百越族崇拜蛇图腾的遗风。 五月初五这一天,水沿岸的新晃波洲、龙溪口等地一般都要举行划龙船比赛和对歌,胜者披红挂彩,有的在水中追捉鸭子,两岸观众喝声震耳。 六月有过半年、赶坳、祭雷祖、尝新、敬姜公、成岭歌会、晒宗谱、砍芦笙竹等节令,赶庙会最具侗情。 六月初六,民间传说是飞山太公杨再思“大破飞山寨,活捉潘金盛”的日子。杨再思曾为诚州刺史,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社会生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民间为了感其恩德,各地立再思太公神庙,飞山是他的根据地,故称飞山庙。为了纪念太公“大破飞山”,民间除了祭祀外,还要演“杨太公大破飞山寨”的故事。 但也有的侗族把六月初六当做飞山被官军攻破,侗族逃离飞山的日子。过去,各侗寨都建有飞山庙及塑有杨令公神像,平时庙门紧闭,只有到飞山祭祀日才开门。 祭神时,小孩们手拿三角旗呐喊,向一个方向跑去,然后把彩旗投掷出去,效仿古战场两军对垒,互相拼搏的场面。这样演习一阵,鼓锣停止,小孩们偃旗息鼓,祭祀到此结束。 侗族历史悠久,节日繁多,这些异彩纷呈、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构成了别具一格的、饶有风味的、富有诗情画意的侗族节日文化。本集关于侗族夏季节令活动的内容到此结束,让我们和夏季告别,与秋季相拥。下一集我们将为您带来依旧热闹非凡的秋季节令活动。
来源:《湖南侗族风情》
日期:2003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