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春季的节令
侗族被誉为百节民族,季季有节,月月有节,据统计,侗族一年之中大大小小有五十多个节日,节多活动多,每个节令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我们将按照四季的顺序为您带来侗族的节令文化,本集为您介绍春季的节令活动。
正月是最喜庆的月份,侗家人把这整个月都视为节日。
正月里最重要的是庆新春,侗族过春节,除了玩龙灯、耍狮子、打过年锣鼓等传自汉族的风俗习惯外,还保存了本民族的许多特点。
正月初一,鸡叫头遍时,大人要起来放年炮,谁早谁最吉利。用十二个大炮竹,每个代表一个月,若全都响了,便表示全年大吉大利,某一个月的炮竹不响,则表示到这一个月要注意防止灾星。
新晃一带,初一清晨女的在井边点蜡烛燃香烧纸,舀“新水”到三叉路口吹拂,男孩读书,追赶麻雀,女孩刺绣绩麻,晚辈向长辈问好。新晃农村初一还有上山砍柴的习俗,意为进财(柴)。初三是拖客吃茶,初四则拖客吃饭,一直要延续到初五为止。初六开始男女成群结队吹芦笙到各寨“为耶”做客,即人们常说的“乡客”、“芦笙客”或“鸡尾客”。通道北部地阳坪一带,初一这一天上山去采竹,用来做纺车纱锭上的小竹管。这一天,姑娘们一定要约自己的情人或相好的后生一起去。据说,男女同去采回的小竹管做成的锭轴,纺出的纱不会断线,纺纱的声音也才优美动听。
侗族人在新春里还有插春花这一习俗。通道靠近亚热带,由于地势的关系,气候差别很大,同一个地区,往往山北寒风凛冽,山南却已春花盛开,因此,风俗也各有不同。在南部地区靠近广西的坪坦一带,气候温和,腊月廿日左右,山茶花就含苞待放了,春节期间,正是山茶花盛开的季节。这里的侗族姑娘,春节这天头一件大事,便是相邀女伴,到山崖水畔去采摘山茶花。采回家中,把最美丽的一枝插在鸡笼上,献给雄鸡,然后再把剩余的红花插到房中床头、桌上,把新春打扮得像山茶花那样火红热烈。
侗族的独特习俗还有“鬼头舞”。在通道下乡及菁芜洲銮塘一带,正月兴跳“鬼头舞”,舞者头戴面具,像鬼脸。这种舞八人共舞,四人作武士打扮,戴男人面具,手执水牛角,做吹奏牛角的样子,边舞边吹。四人着女装,头戴女人面具。女鬼头与男鬼头面对面舞蹈,互相旋转,舞步按“8”字形交换,另一帮男人在场边吹奏牛角。舞毕,主寨留客人歇息,男女对歌,天将明告辞回家。
正月过完马上就是二月,二月有塞田坝、吃社饭、接新娘、祭南岳、过惊蛰等节令,较有特色的有抬故事和拍毽子。
二月初二,通道下乡、菁芜洲、临口等地要举行抬故事活动。这天,由童男童女扮成“姜良姜妹”游寨,祈求人丁兴旺。另外在二月初二,通道坪坦回龙桥要举行拍毽活动。广西、贵州等地的侗族男女青年都赶来参加哆毽、对歌。
等到三月,就有吃谷雨茶、冷食节扫墓等节令,其中最隆重的是三月三。
三月三,是侗族祭祀峒王的日子。峒王叫杨再思,唐末五代初据飞山峒,为侗族酋长,生十子,分掌十峒,后归顺楚王,当过诚州(今靖州)刺史。因杨再思曾据飞山,故以飞山为号(后人尊为飞山太公),今飞山庙遍布侗族地区。
三月三又是通道南部地区侗族的土王节。这天男女青年同聚将军坡,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
在通道南部侗族地区,三月三还有“放花炮”的风俗。
春天过后,夏天如期而至,侗族人民将要迎接乌饭节、粽粑节和赶庙会等节日。下一集将为您带来属于夏季的节令文化。
来源:《湖南侗族风情》
日期:2003
日期:200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