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节日习俗

土家族的摆手节和跳马节

作者:梁先学;庹年玖 【字体:
摆手节和跳马节是土家族的两个特有节日,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集内容将为您详细讲述土家族的摆手节和跳马节具体是怎样的。 首先是被称为土家族“狂欢节”的摆手节。 摆手节在土家语叫“舍巴日”。“舍巴”,土家族对祖先的泛称;“日”(读上声),“做”的意思。“舍巴日”可汉译为“做敬祖先的事”。“摆手”,见于清方志及文人诗词,“节”为当代人所加。活动区域遍布龙山、永顺、保靖、古丈、桑植、永定、慈利、石门。活动时间不一致,春、夏、秋三季都有举行,但多在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持续时间一般为三天三夜,称正月堂;在二月举行的,叫二月堂;还有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以及在七月立秋日和八月秋社日举行。摆手活动有大、小之分。小摆手一般以同姓同宗或全寨人为单位举行,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以及当地土王;大摆手是以一乡或数乡为单位联合举行,参加人数上万,祭祀八部大王。 大摆手一般按“三年两摆”的习惯在正月初九至十一日于摆手堂中举行。堂内供八部大神。堂外坪场中央立旗杆,挂龙凤旗。各村寨依姓氏组成一支摆手队伍,称为一个“排”。每排分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火队。届时,各排一路敲锣打鼓涌向摆手堂。进场前,各排间举行“闯驾’仪式,优胜者先入场。进场后由梯玛主持扫邪安神仪式,众人在梯玛带领下,单腿跪地,齐唱请神歌。歌毕,以猪牛羊、五谷等供品酬神。之后跳摆手舞。“锣鼓一响,脚板发痒”,人们在掌堂师的带领下,绕场而舞,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摆。其内容表现民族迁徙、狩猎征战、农耕纺织、日常生活等,最后以大团摆的形式组成象征吉祥如意的太极图案,把摆手活动推向高潮。入夜,唱山歌的、舞龙灯的、玩彩莲船的、玩蚌壳灯的依次涌人摆手堂,各献其艺。 20世纪80年代后,摆手节被开发整合,成为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展示会,民情风俗的博览会。龙山县靛房镇为著名的土家族摆手之乡。 接下来为您讲述的是跳马节。 跳马节流行于古丈县古阳镇太平村和双溪乡宋家村及其附近土家族聚居的村寨,时间为农历春节后第一个马(午)日,属阖族连寨节日性酬神歌舞盛会。相传明朝初年,土家人经常遭受官匪欺扰。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村寨青壮年一齐出动,杀向敌阵。敌人惊恐万状,朦胧中见来的尽是些骑着高头大马的壮汉,刀光剑影,风声鹤唳,吓得魂飞魄散,不战而溃。从此,山寨安宁,六畜兴旺。为了显示力量,祈求平安年丰,遂举行跳马活动,世代相传,直至当今。 跳马活动要经过许马、扎马、选日、跳马四个阶段。跳马之前要用竹扎纸糊战马数匹,民谣对此有“热溪土家有古根,不等三年装马灯,两个纱箩来做嘴,一床被单盖脚裙”的生动描绘。 跳马节历时三天三夜,活动内容有梯玛酬神祀典,狮子、龙灯贺马,抬老爷,操旗,调年,西可乐,出马,跳马,烧马,审老爷,烧老爷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表演。雄鸡啼鸣,铁炮三响,各路旗手引着马队向马场进发。十数名骑士驾着“战马”,以跳代跑,威风凛凛地冲入马场。马铃叮当,鞭炮震天,鼓锣齐鸣,地动天惊。彪悍的骑手大显身手,挥舞篾刀,以粗犷的马步,多变的阵容,优美的造型,雄健的舞姿,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喝彩,从而角逐胜负。事毕,主宾相约,男歌女唱,吹乐跳鼓,随人所好,尽兴娱乐,直至天明。 跳马集歌舞技艺为一炉,朴素地再现了土家先民生活、劳动、战斗、祭祀场面,对研究湘西土家族的迁徙、习俗、心理素质和民族文化均有极高的价值。 摆手节和跳马节作为土家族的两个特有节日,使人们能够通过各式各样的和活动联络感情、分享快乐、传承文化。这两个节日都非常地有内涵、有意义、有价值。本期土家族摆手节和跳马节的内容已结束,下一集内容将会为您讲述土家族三月三、四月八和六月六的节庆习俗。
来源:《湖南土家族风情》
日期:2010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