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三月三歌会与清明歌会
除了上集内容所说的赶年场与青草节,苗族的歌会活动也特别丰富,本集内容将为您具体讲述有关歌会的故事。
在泸溪县芭蕉坪流传着这样一首家喻户晓的山歌:“桃红李白一园栽,土家苗汉同心怀,冬瓜架上搭南瓜,自愿牵藤结拢来。”
过去,泸溪、古丈、吉首三县边民为争夺山林地界时常发生械斗,山风飘带着血腥,妻子呼喊着丈夫冤魂……后来,三县边民自觉商议,在有争议的地方谈判和解,立碑划界。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于是,三月三,边民们相聚于芭蕉坪,以山里人特有的山歌,庆祝民族兄弟团结,互诉衷情。从此,三月三歌节在春的祝福中世代相传。
对歌最热烈的地方是小溪两岸。绿茵茵的草坪,散发着淡淡的芳香;溪水淙淙,仿佛是与歌手较量;水中的巉岩一动不动,像是听入了迷一样。富有特色的风雨桥,又是一处好歌场。古桥见证了一代代歌手学步、成长……
最为忙碌的要算那小伙子。他们不停地在人群中穿梭,看见前面有姑娘,便快步赶上,不顾面子,直奔主题,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就散,无须像城里人谈对象那样,要一段时间感情“酝酿”。也有“含蓄”一点的,那就是小伙子看上了哪位姑娘,便偷偷来到她的背后,摘下姑娘的头帕,转身挤出人群,往山上跑去。姑娘如果跟着追去,旁边的人就会笑着说:“有搞头!”若是不追,也有人会叹惜地说:“没望头。”
古丈苗族过“三月三”,传说是苗民与皇帝打仗,于三月三日议和划定地界,当晚,苗民汇聚一大草坪歌舞庆祝胜利。这草坪位于古丈县野竹乡,取地名为“三月三”。后来,三月三庆捷活动逐渐演变成民族歌舞盛会。
麻阳苗族自治县上山区有民谣:“三月三,茶泡裸干。”故当地青年过三月三,是在茶树林里踏青放歌。
三月三的歌会结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清明节苗族举行的清明歌会了。
清明时节,吉首市丹青以及古丈、泸溪相邻地区的苗族群众,不但要单家独户扫墓祭祀各自的祖先,还要举行隆重的歌会,祭祀共同的祖先——陈有亮、张有年和为他们而英勇献身的英雄韩世忠。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丹青寨有两个苗族祖先,一个叫陈有亮,一个叫张有年。他俩原住江西,由于不堪忍受官府的欺压,带头起来反抗,遭到官兵追杀,被迫逃离家乡,在辰州被韩世忠收留,并一同逃到丹青寨附近一个名叫“清明山”的山上避难。时值清明这天,官兵包围了山头,韩世忠引走官兵,被官兵抓住,遭受折磨,死在一棵嫩绿的柳树下。为报答韩的救命之恩,陈有亮和张有年将韩葬在清明山上,并为韩守坟扫墓。从此,他们就在这里安下家来,养儿育女,繁衍生息。
这一带的陈姓、张姓苗族,都视陈有亮、张有年为始祖。每年清明节,当地陈姓、张姓和其他各姓的苗族群众,都自觉聚集于丹青清明山上,在头帕上、荷包里插上一枝青青的柳条,以祭祖先和为祖先英勇献身的恩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丹青清明歌会。
清明节这天,清明山上热闹异常。天刚亮,各个寨子里的男女老少就吃过早饭,穿上节日盛装,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清明山汇合而来,一下子这里就变成人的山、歌的海了。人们三五个一堆,七八个一蓬,相互对歌,男唱女答,女盘男对,其趣无穷。人们从清早一直唱到夜晚,春寒料峭,便生起堆堆篝火,围火而歌。趁着大人们歌兴未艾,年轻人早就偷偷溜到树丛中、小溪旁,唱起或挑逗或缠绵的情歌去了。
同是清明这天,保靖、花垣、吉首、古丈相邻之地吕洞山地区的苗族群众汇聚翁柏山,举行歌会,称“挑葱会”,纪念一对生死不渝的恋人。挑葱会以挑葱为名、行恋爱之实的味道较丹青清明歌会更为浓烈一些。
苗家男女青年就是这样用甜美而又诚挚的歌声,不断地相互试探、了解、诘问、追求,讨取爱情的信物——一把胡葱。
古丈县清明歌会中心会场在坪坝乡曹家坪“清明场”。相传苗族人民居住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生活用品都必须到较远的客家地区购买,而且常常受骗上当。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朋好友,青年男女则在场上寻找情侣,以歌代言,以歌传情。
日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