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武功类巫术绝技
(一)蚩尤拳
蚩尤铜像
中国原始社会各部落之间发生了不少部落战争,黄帝与蚩尤斗,“蚩尤作兵代黄帝”(《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乃逐帝战于逐鹿之阿,九阳天无遗”。(《逸周书尝麦》)在这些战争中,各自为了生存创造出了一些激烈徒手搏斗技能,使用拳打、脚踢、躲闪、扭摔、跳跃等。
1.蚩尤拳的服饰
据传蚩尤作战勇猛无比,“自猛将夸父,创制刀”,早在黄帝摄政前已威震天下。在与炎黄作战中,虽被战死,仍为后人所敬。苗民对蚩尤奉为祖先,他留下的拳术被奉为神拳。苗族武术师授徒尚德的口诀就这样说道:“练拳要练心,一不欺弱小,二不畏强敌,走遍天下做好事,功劳归我蚩尤神”。据传蚩尤与黄帝作战时,头戴铜角帽,身穿棕片甲,手腕套虎爪,凡是打蚩尤拳的都要穿上这种特制的服饰。现将服饰对拳术的作用分析如下:
铜角帽就是杀牛时把牛头割下,用刀把头皮剥到两角边,轻轻地把角挖出。割掉牛头面上的皮,顺牛角两侧各留一条二指宽的皮作帽带用。牛头颈后留下8寸至1尺长的牛皮作为护后脖子用。按人头形状绷紧,安上铜角,做成了铜角帽头盔。铜角帽的用法口诀是:
双勾压双拳,铜角猛触面。
抓腕速撞肘,铜角旋操头。
飞鞋来扑面,摇头顶裆间。
双峰点太阳,低头胸上撞。
棕片甲即取棕片若干,用细棕绳把棕片缝成褂样。要求里面的要有两层向上,像衣领;外面的一层头向下,像衣服的下摆;两肩腋袖领处要有棕片由内左右伸出,穿起来像一副软铠。有赞棕片甲歌:
制铠材料广,棕片甲天王。
保温能御寒,地趟不肮脏。
拳掌纵击身,护体不致伤。
穿我棕片甲,时念蚩尤王。
巫师吹牛角
腕套虎爪虎爪,即打死老虎(熊、豹亦可)后把两个前足砍下,约5寸长,顺足剥皮,把肉骨取下。按腕形大小把虎足掌皮割下,用药处理,撑开,用时套上。其用法口诀为:
平拳击正面,手格必伤皮。
劈拳去势猛,虎爪显神威。
挂拳势凌厉,爪去如刀劈。
冲天捶下巴,爪去胸咽危。
关于蚩尤拳的这种服饰,传说起源于苗族先民的神话时代。苗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与自然和人的斗争中,创造了这种既能防身护体,又兼代武器的服饰。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是这样记载的:“蚩尤是九黎族首领”,“铜头铁额”,“头有角能触人”。所以,苗族人打蚩尤拳喜欢穿戴这种服饰,它不仅使人威武雄壮,而且还可防身护体,弥补武器不利的缺陷。例如头戴铜角帽,徒手战时,角可触,可抵,可操,可顶;腕套虎爪,使用劈拳、冲拳、挂拳,都可给对方很大的威胁与杀伤。
2.蚩尤拳技击特点
蚩尤拳是苗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南拳范畴。它的动作与苗拳的各支派有相似之处,然而它又保持着自己固有的风格和特点,即部分动作原始,架势凶猛。
说它“部分动作原始”,确乎不像形意拳。形意拳只取畜兽斗时动作的形中之意,而蚩尤拳几乎是套用畜兽动作为拳术的击技手段。如“涿鹿战拳”中的螃蟹腿、螯钳手、斗鸡绷腿、二虎分食、鲤鱼摆尾等,既取形又用意。
说它“架势凶猛”,因在套路演练时,它能声势、手角、角脚并用。如“涿鹿战拳”中的“象鼻缠树”、“猫儿爪”、“铜角操裆”、“旋风转体滚”等。另有双勾下压、角触对方的胸部或面部。当自身胸部受到冲拳攻击时,迅即侧身,右脚由后左滑90度,同时用右手抓住对方右手腕,左肘自上斜撞对方肘部,角操对方右侧。再有滚翻地躺、仰卧踢打等。它声势并用,形猛势烈,伟乎大有“战拳”之威势。
3.蚩尤拳手形特点
(1)“把枷椎”译成汉语叫“螯钳手”。这种爪手形状像螃蟹的前螯。其手形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扰在上,拇指在下,第二、三指关节勾。此手若训练得法,凡是抓着脉搏主要部位,最易伤人。其用法口诀:
螯钳钳手钳半边,寸关尺上是险关。
抓人抖手皮肉破,脉伤血阻身热寒。
酉水祭祀
(2)“果摩斗”译成汉语叫“勾镰手”。这种勾手形似镰刀而得名。先伸掌,四指并拢伸直,后并排向掌内折曲,与掌心成120度,拇指用力直压在食指二、三指骨折曲处。其用法口诀:
拳掌来攻胸,勾镰绞腕中。
侧身手钩住,掌背去擦珠。
(3)“是国转摆”译成汉语叫“猪蹄锤”。它由勾镰手变形而成。即把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全卷曲成拳形,拇指用力直压在食指二、三指骨弯曲处,指尖稍翘,凸出于下三指处。
(4)“果国间老”译成汉语叫“钉子锤”。拳形为四指并拢向掌心卷曲,再将拇指紧抵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三节指骨上,凸于无名指和小指头,无名指和小指指尖紧顶拳心。
上面两种拳法,主要用来对付气功训练有素者,用平拳无法击垮对方的气防。所以须马上见机行事,速将平拳变成猪蹄锤或钉子锤。比较起来说,即集中拳面力量打击一点,使对方觉痛,气泄功散,神萎力消以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其用法口诀:
彼方气功练有根,平拳无法伤其身。
须用猪蹄钉子锤,按穴打点最得力。
难忍疾痛气必泄,萎消功垮力必虚。
(二)鸡拳
在湘西的巫傩文化中,土老司、苗老司设坛祭祀中都离不开公鸡,用公鸡血祭刀可以隔邪,修屋起架动土用公鸡祭拜树神、土神、鲁班,死人下葬用公鸡吃五谷观财运,凌晨公鸡叫驱阴魂。巫师为主人家还愿,主人家都以大公鸡相送,吃鸡肉时,鸡头要敬给同桌最长者,公鸡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有灵气的动物,也是去邪消灾之物。利用公鸡的打斗,公鸡的站立,闪躲,蹦跳,嘴啄,灵活善战的鸡拳,被人们称为鸡儿拳,又称神拳,这种拳术可打妖魔鬼怪,也可打不正之子,掌握了这种拳术,人就胆大,因为相信神拳一定会保佑自己。1982年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内蒙举行,湖南代表团土家族青年彭继强表演了此拳,受到了武术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
鸡拳的技击特点,主要有头碰、肩打、胯靠、爪抓、脚弹。有若鸡啄米,准确快速连贯;有若鸡立,平稳如钉;有若雄鸡高唱,气势磅礴,自然大方。身法大开大合,颈部时伸时缩。步型多为虚步、骑龙步、拐步、丁步。步法以弧形步、矮子步、击步、踮步为主。腿法有弹腿、前踩、侧踩、勾踢、跳跃。手法以勾手代替鸡嘴,有抓、啄、点、叉、涮。劲力讲究爆发劲,要求快速准确,快去快回。演练时要求气要沉,心要稳,常借鸡鸣之声助力。整套鸡拳动作有50多个,以饿鸡啄米、寒鸡抱蛋、金鸡独立、雄鸡踩花、双翅扑灰等动作为主。其中以雄鸡踩花一势难度较大,最有特色。这个动作是模仿雄鸡追雌鸡演化而来的。演练时弧形步拍打着双翅,突然转身腾空而起扑虎着地,紧接着枯树盘根鲤鱼打挺起。整个套路动作对运动员的柔韧、弹跳、腹肌力量,前庭器官的训练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演练鸡拳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尤其要练好头功和指功。练功到一定程度,运足气,意守百会,用掌不断击打头部,进而过渡到用砖头、木棒击打头部,再进展到用头撞树碰墙。练指功多采用抓桩法。每天鸡鸣起床练功,把钉在平地里的木桩抓起来,在抓的部位削一刀,再钉进土里,第二天再抓起来,反复练习。第二种方法叫做“抓葫芦”,把木制的球形水瓢或葫芦瓜放在水里,天天去抓球形的那一面,每天抓无数次。抓起来的水瓢越大功夫越深。
鸡拳在实战运用上的口诀是:
有形无形假假真真,
形内藏针其中妙门。
临阵与人交手时,采取的方法是:
敌进洪门把钟撞,神爪前伸去投梁,
他抢边门把草卷,雄鸡踩花定遭殃。
另有十二字诀:洪门闯,偏门逼,吞而吐,虚实清。
(三)宫天梳
旧时湘西,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等因素,使得人们的生存十分困难。对于人世间的种种冤孽灾难,家庭不睦,百般怪异,均寄希望于神灵调解,能充当调解之人便是巫师。而巫师在解洗中运用的器械就是“黄杨木梳”。在这一法事中,据传掌坛师叩开三十三重天,来到老君殿前,为的是救民于危难之中。于是玉皇大帝给他一对黄杨木制作的梳子,由于是天宫之物取名为“宫天梳”,可用“解洗”法来解除人世间的种种不和,使人世间得到安宁。所以梳子在湘西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除了人们日常用于生活外,还涉及人伦道德、物与人的关系。更有价值的是用于防身,作为一种武术器械流传于世。
“宫天梳”属于武术器械的一种,作为防身武器,有携带方便、小巧轻灵、杀伤力强的优点。器械用木或钢,或铜,或牛羊角制成。梳身长约30厘米,有梳齿数根,梳身两端有锋利的棱角,梳板有椭圆形的小孔,孔的大小便于四指穿握为宜。手握宫天梳,拳面有梳齿,拳眼和拳轮有棱角,使用起来,有峨眉刺两头扎和渔叉多刃刺的特点,可前刺后扎,上下左右插之功,敌人一旦被刺,可伤及一片,不易治疗。
梳子既是精致美观的艺术品,又是健身强身的一种好武器,经研究,经常按时有规律的用梳子梳头,有降低血压、促进大脑血液循环之功。所以用梳子健身习武普遍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湘西人对梳子很崇拜,“宫天梳”的名称就带有神秘的色彩,因此使用起来也很神秘,有的巫师把它奉为神梳,念咒语:
一梳天边动,
二梳鬼魂惊,
三梳人长生,
四梳鬼离门,
五梳江河断,
六梳鬼除尽,
梳开天门云星观,
梳开地府火纷纷,
梳开东南西北中,
五方神煞无踪影。
宫天梳流行的武术套路有“拦门梳”、“四门梳”、“南洋梳”等。其梳谱:
眼观明月镜,藐视敌人不敢进。
敌人用长枪,美女梳头不用慌。
大拨花枪难扎,小拨花斩乱麻。
毒蛇出洞恶,缠辫护头跑不脱。
消声藏得紧,一出三归稳准狠。
童子满身灰,仙人摇头抖干净。
敌人来得凶,猫儿洗面保鼻孔。
玉女抽金丝,缠住敌人不能动。
观音回头望,倒打金冠用力撞。
敌人来得猛,转身鸳鸯连环崩。
童子献金梳,缠头护面扎破胸。
天女来散花,满天花雨起彩霞。
白鹤亮翅闪,梳了左边再右边。
敌人敢上前,云风转膝定完蛋。
(四)师刀
师刀是湘西土老司、苗老司必备的武器,主要是用于砍鬼驱邪,为主人消灾。关于师刀的来历,《湘沅傩辞》是这么说的:
此刀不是凡间刀,外抱白铁内含银。
龙虎山上张天师,八仙老儿吕洞宾。
两把师刀传圣人,一合青锋响九云。
五月十三单刀会,调兵点将听号令……
师刀
将圣刀和道教中的传奇角色张天师,乃至风云际会的关圣爷附会在一起,显然是北宋以后,巫人迎合世俗心态,苦心孤诣的“戏剧化构想”。
胸前打刀
“两把师刀拿在手,驱妖逐灾保众生”,湘西师刀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病人治病。土老司、苗老司认为病者总是有意无意之中冲撞了土地神,“碍了土”,就要破改去“碍”,祭谢神祈。《太平经》第四十五卷更是说得神乎其神:“泉是地之血,石为地之骨也,地是人之母,妄凿其母,母既病愁苦,所以人固多病不寿也”,唯师刀可在人、神、鬼之间周旋。用师刀治病,其动作神神秘秘、简练,巫师不停地有规律地向东西南北刺、劈、拉、撩、砍,步法多走方步,踏八卦。师刀第二大功能就是健身防身自卫。使用师刀的身法、步法、刀法,与当今世上流行的匕首使用方法基本相似,唯独不同之处就是兼有乾坤圈的扫、砸、挑等法。演练师刀要请师拜师,口念咒语:
此刀不是非凡刀,老君赐我斩邪妖。
一斩东方天狗精,东方天狗化灰尘;
二斩南方天狗娘,南方天狗尽灭亡;
三斩西方天狗精,斩除邪精无踪影;
四斩北方天狗王,从今斩去离峒乡;
五斩中央天狗神,从今斩去断祸根。
念完咒语就演练套路。套路的特点就是走四门,如“四门刀”、“大四门”、“小四门”,特别是“四步桩”流行广泛。舞师刀时活动范围极小,在直径1米之地就可练演。
(五)竹马鞭
土老司、苗老司在为人治病中,竹马鞭也是主要器械之一。这种鞭当地称神鞭,用深山老竹根制作,鞭的特点是韧性好,可以软硬兼施。关于竹马鞭的作用在土家族《梯玛神歌》中有这样一道咒语:
弟子今日相迎请,深房内阁斩邪魔,
中方将军本姓周,手拿马鞭到处游。
弟子今日相迎请,深房内阁斩邪头,
下元将军本姓葛,手拿马鞭并麻索。
竹马鞭当武术器械,其使用方法有:架格、挡、摔、砸、截、戳、盘、扫等,流行的主要套路有:尉迟鞭、四门鞭。使用马鞭有一手持鞭和双手持鞭之分。鞭谱曰:
马鞭由来祖师传,神竹当鞭似闪电。
上打乌云来盖顶,下打古树把根翻,
左打众神皆举手,右打邪神歪鬼愁,
前打雄师百万兵,后打世上不正子。
挥鞭猛打三百下,不怕千人和万马。
翻身挥鞭要看清,神鞭一挥保太平。
(六)钉牛鞭(神鞭)
“钉牛鞭”是苗族同胞的一件贴身武术器械。它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使法特别,用途甚广。
钉牛鞭
相传,很久以前,苗山有一座庙堂,庙里香火兴盛。但突然来了一伙强盗,闯进庙堂,敲诈勒索,使得庵堂香火逐渐冷落,和尚也各自四处云游,化斋而去,只剩长老和尚看家护院。一日,长老正闭目念经,恍惚中见南海观世音来到身旁,赐予一条仙带,并嘱以南山五雷树做木炭,火煅钉牛(镖头)系于腰间,危难当头,便可打死凡间邪恶之子,并附于咒语:
吾佛令差吾身,吾身变化真武大将军。
天灵灵,地灵灵,吾令请动四时神。
拖天老祖选龙神,诸佛菩萨显威灵。
弟子手动神助功,不怕千人与万马,
手执神鞭就地打,打得山河一掌平,
打死凡间不正子,骇得天地鬼神惊。
四十神力应心手,千人迷倒万人昏。
佛身吾身不分白,来是白光出风声。
嘛呢叭呢哆,谒帝轰轰婆罗诃。
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令。
事后,长老按观音的吩咐制作“钉牛鞭”一根,口念咒语,舞起来快似闪电,急如流星,打得强盗抱头鼠窜。后来,一位叫胡仕明的老道将这种武器使用方法传给苗族兄弟,抗暴安良,以防种族歧视。
“钉牛鞭”制作简单,以本人手拿合适的竹节一根,长一尺左右,打通竹节,穿麻绳一根长一丈左右,竹节表面用细麻捆绑,涂生漆、浆猪血,既扎实又美观,绳前系铁环套镖头。使用时右手握竹筒,左手抓绳尾,摇动镖头,顺着惯性拉住绳尾,时拉时放能近能远。动作有缠、拉、打、扫等。如今流行的套路有“逃桩鞭”、“四门鞭”。练功方法有“水上打荷叶”、“蚂蟥缠脚”。现在,钉牛鞭不仅用于防身,更用于健身,成为神秘的民族传统武术器械之一。
(七)祖师棍
“毛古斯”是湘西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穿插进行的一种祭祖仪式。土家人对祖先的信仰是笃真不二,只要虔诚地把祖先请来,虔诚祭拜就不仅可以一年四季风调雨顺,逢凶化吉,事遂人愿,幸福平安,而且可以养儿育女,人丁兴旺。“毛谷斯”就是被请来的祖先化身,因此“毛古斯”就扮成一副毛人祖先的模样,身披茅草,分成五大块,分别遮挡下身、前胸、后背、左右肩,还有一块似头套蒙遮面额,头套上扎有辫子,有两条,三条的,象征着犄角,偶数代表兽,奇数代表人。奇数总会多于偶数,说明人角多于兽角,人与兽斗,人总是胜者。
“毛古斯”必不可少的武器就是祖师棍,又称“粗鲁棍”,长1.3米,大小以本人手握为宜,棍梢绕以草绳,头部用土红染色或者包以红布,象征夸张的男根。表演时,做原始渔猎或农耕动作,在众多场景情节中,都是直接作为男根表演的,其动作有“示雄”、“勾肩”、“转臀”、“甩摆”、“刷露水”,武术术语叫“拨草寻蛇”、“蜻蜓点水”,表演者扭胯旋腰,扭腹送胯,左右旋转摇摆,俗称“懒龙摆尾”。演出到达高潮时,“毛古斯”像一头发情的公牛,用棍乱戳,碰擦女观众,妇人们不责不恼,乐于接受这种神秘的碰触,据说可以得到始祖神赐的旺盛生育能力。
祖师棍除了用于祭祀外,第二大功能就是健身防身。使用该棍,左手全握棍把,右手半边握棍身,这样的握棍法主要是利于攻防,与敌交手比棍时,前手半握棍,敌人用洗棍法,两棍相碰时,不易伤手。但这种棍法之缺点就是握棍不牢,棍法生疏者,容易打落,所以要求练棍者不断的翻掌,将棍黏住不离掌心,打击对手时,瞬间握牢或戳,或劈,或扫。棍法上,前手掌向上为拦棍,掌心向下为拿棍。定势一般为掌心黏棍向前,如“怀身抱主”,看敌如何进攻,敌从上来,我回拨,敌从下来,我用压或拿或拦来解之。当今流行的有“五虎擒羊棍”棍谱为:
五虎擒羊出山林,凶猛无比夜叉巡,
前打三棍龙摆尾,后打三棍虎翻身,
上步撩阴向前打,扭转翻身盖劈棍,
转身摆者棍拧心,翻花式子左右分,
站身提挂两旁巡,雁漫沙滩飞当心,
虎立四门棒打出,玉女穿梭前后棍,
反背三棍入洞门,五虎擒羊传美名。
(八)三脚架与品字桩
三脚架
湘西南拳最主要的一个桩口是“品”字桩,习练这种桩主要是锻炼快速灵活的步法,适应山区特点,也适合湘西人身材矮小,发挥以小治大、以快治胜、抢边于先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一种功法。除此之外,这种功法与民族风情也紧密相关。
湘西土家苗寨木屋民居,都有一个四方形的火坑,火坑中间放着一个生铁铸成的三脚架,苗族称“果刚”,上面是一个圆形铁环,由三根柱子斜撑着,十分稳当,主要用于烧水、煮饭。
湘西人对三脚架十分敬重,围坑而坐烧火,不准用脚踩三脚架,不准在上面跳来跳去,谁不懂规矩,主人家就会不高兴。相传苗家有三个后生子为了取火种,历经千难万险,在鸟神的帮助下才找到火种,又被龙头人追杀,用暴雨扑灭火种,三个后生子为了保护火种,三人手挽手、肩搭肩抱成一个圆圈,才保护住火种,人们才有了火。
后辈人为纪念先辈,用三块麻石护火,后用生铁铸成三脚架,每使用三脚架时,就会想起为取火种作出牺牲的三位英雄。
湘西拳师为纪念先祖,根据三脚架这件生活器材,上面圆圈下连三脚,美观、稳定、中心对称、轴对称的图形,总结创造出“品”字桩,练功强身自卫。这也是因为湘西拳师身材
日期: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