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土家族劳动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
土家族原始戏剧“茅古斯”,把与猛兽搏斗的场景以舞蹈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现在仍流行于土家山寨的“十二埋伏拳”,就明显地是由“茅古斯”演变而来的。“摆手舞”和“铜铃舞”,同样模拟了类似的格斗场面。可见土家族武术之源远流长。明朝抗倭战争中,土家族稀有器械白杆枪、蛮刀藤牌、土弩药箭等,得以展示于世,报效于国,令人刮目相看,以致战争之中,竟出现了这样一段精彩故事:“短兵相接,倭贼甚精,近能制者,惟湖广兵镰钩枪弩之技,必须动永保二宣抚司精兵。”(《筹海图编》卷九。)制伏倭寇,几近到了非土兵莫属的地步,可见土家族武术器械之强劲。
1983年,湘西州成立了武术挖掘整理小组。1992年,秦可国、傅冠群合著的《中国土家族武术》出版,土家族武术得以介绍于世。经过多年努力,已挖掘整理出土家族拳术有十合拳、大择手、天门五形拳、鸡形拳、十二埋伏拳等套路53套,器械有刀、枪、剑、棍、锏、叉、戟等38种,特有器械有勾、耙、拐、梳、天梯、烟杆、板凳、铁尺等34种。
土家族拳术,俗称“土拳”,土家族人自称“打哈”。打拳时配合发声,以声助威长劲。声为“嘿、哈、噫、嘁、哒”,音通五脏,以音练气。口诀是:“窝身侧扁式式紧,吞吐沉浮须分明。口出五音通五脏,面容严正心手灵。若问奥妙在何处,猛准稳狠不留情!”土家族聚居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受地理条件的影响,习土拳者要求在狭路、绝壁、险峰之处克敌制胜,因此拳术多短打近攻,动作迅疾勇猛,刚劲有力。身法上讲究头正颈直,桩稳身正,紧裆沉胯,塌腰挺胸,俯仰伸屈,折转扭拧,吞吐浮沉,互相配合,应招多变。步法上要求快健,进低退高,前轻后重,轻灵稳固,有撤、标、盖、击、之、侧等变化。手法上讲究阴阳变化,出手时臂要稍屈,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以便变招时腕、肘、肩能互相呼应;有冲、点、劈、砍、靠、摆、钩、搂、锁、叉、砸、推、撞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