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藤、土茯苓、朱砂莲均是以根茎入药的蔓生藤本药材,其枝叶、藤茎、块根形状大致相像,初次上山时,很难加以区别。根据实地采集经验。三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只要仔细辨认,认真观察,还是容易区分的。
朱砂莲,学名:薯茛,别名:牛雪莲,血葫芦。属多年生缠绕藤本。块根粗状,外表紫黑色,有疣状突起,内血红色,多数须根。茎蔓状,近地部分有短粗刺,嫩茎无刺。叶互生或对生,披针形,先端尖,基部圆或截形,叶柄基部扭曲,叶面光滑,绿色,主脉三条明显,北面浅绿色。花绿白色,细小,穗状或圆锥花序。蒴果有翅,开裂为三果瓣。多生长在高山灌木林中,阴暗、肥沃、潮湿的山崖、林荫处较多见。其根茎入土很浅,象红薯似的一条条直插土中。采挖时往往只需挖去表土即可看见块根部分;还有少数生长在土壤表面;采挖时,先挖去表面浮土,观察根部走向,用手将块根摇松,再顺着根部走向除去泥土,用力拔出块根。一般秋后采挖块根入药。
金刚藤,学名菝葜,多年生攀援灌木,块根粗壮,黑褐色或黄色,块根内红色(俗称红茯苓)或白色(俗称白茯苓)。红茯苓表面有多数尖刺,质硬,肉质粗糙,淀粉少。白茯苓表面无刺,有须根少许,内部肉质细腻,洁白,淀粉多,饥荒年代可以做为食物代用品。茎无刺;叶互生,叶柄长,有卷须;叶片革质,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浅心形,其外部脉缘几乎与叶缘结合。伞状花序,具十余朵或更多的花,总花柄纤细,比叶柄长许多倍。浆果球形,熟时蓝黑色,花期2~5月,果期9~11月。多半生长在林下或灌木从中,其块根入土很浅或在土层表面,象生姜似的横生在土层表面,如果不注意,一锄头下去就会挖到好几块。因此在采挖时,只要将表层的浮土去掉,就可以用手去抓住块根拔出。以根茎入药。
土茯苓,又名刚米茭、糯米茭。多年生攀援藤本,根状茎块状,呈串珠状,在一条很长的主根上间断生长。块根上有明显结节,质硬;表面黄褐色,内部肉质黄白色,淀粉多,质地细腻,可以作为粮食代用品食用。茎与枝条光滑无刺;单叶互生,叶柄长,具狭鞘,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叶薄革质,椭圆状披针形;伞状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有10余朵花,花绿白色;浆果球形,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月至次年4月。多生于林荫、河边、灌木丛中。其块根入土很深,一般都长在土壤底层或石缝中,只有在干燥贫瘠的黄土壤中的土茯苓,其根部才长得较浅。在采挖土茯苓时,最好选悬崖、岩坎、土坎的边缘,这样的地方能够顺利退土,或者带上钉耙,以便于把挖出来的土壤勾出。在挖出第一个土茯苓球茎后,不要把主根弄断,以便顺着主根再往下挖出其它块根部分,直到最后一个块根挖出为止。
三者的主要区别:第一点:朱砂莲根部有刺,枝条上无刺;金刚藤根部无刺,枝条上有刺;土茯苓枝条及根部均无刺。第二点:朱砂莲分支多,叶面狭小,似竹叶般,有三条主脉,从叶柄至叶尖平行生长,在丛林中多数枝叶繁复成片;金刚藤叶面宽大,叶脉多条,呈弯曲状、放射状生长;土茯苓叶面比朱砂莲稍大,中间稍宽,有主脉三条,但不是平行生长,枝叶稀少,往往只有一条主枝。第三点:朱砂莲与金刚藤根部很浅,挖去表层浮土,即可发现块根;而土茯苓需要挖去很多硬土,才能发现块根。第四点:朱砂莲肉质呈鲜红色;金刚藤肉质呈淡红色(红茯苓)或白色(白茯苓);土茯苓肉质成黄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