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民族医药

苗乡采药记实:上西晃山,采黄蛤蟆草

作者:滕建甲 【字体:

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就听说过在西晃山上生长有一种叫着“黄蛤蟆草”的苗药。当时我在黔阳卫校读书,分配在江口医院实习,同学中有一个是文昌阁乡人,他说本县最高的山叫西晃山,那里生长有很多美丽的花草,还有非常珍贵的药材。是他们同村的一个老药师告诉他的,老药师每年都要上西晃山去采集药材,每次都带回很多稀奇古怪的草草根根,是村里的其他老人们见都没有见过的。因此,我的这位同学感到很自豪,并且热情地邀请我们去西晃山看看。年轻好奇的我们利用星期天休假,坐车先来到文昌阁乡同学家过夜,第二天天一亮我们就上山。经过九岭十八弯,走了大约3个多小时,最后来到山口。在山口边的寺院里吃过点心,喝点水,休息之后,爬山来到金顶。在金顶边的东塘里观看了那里的水草、莲花等,那是以前寺庙里的和尚种的,就返回了。沿途我们确实看到很多奇花异草,是平日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大开了眼界。下山前,还在一座观察哨的房子里观看了西晃山的云彩,这座观察哨是以前用来观察山火的。因为这里每到秋天树木落叶、杂草枯萎时,很容易发生山火。设立观察哨就是希望尽早发现火情并报告当地政府,组织人员扑灭。这里因为地势高朗,我们看到满山的云朵沿着山顶的地面漫游、穿越,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当夜就住在同学家中,第二天回医院前,我们几个人还去拜访了那个有名的苗医,观看了他那满园的药草,听老人讲解它们的名字、用途,其中就提到那神秘的“黄蛤蟆草”。虽然我们像鸭子听雷似的,半点也不懂,但每个同学还是频频点头,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第一次见识了民间的医药技术,在心目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卫校毕业之后,我被安排到拖冲乡农村工作队,与村里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方面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一方面改造自己的思想,接受农村教育。因为我是学医疗的,因此有时也给当地的老百姓看看病,用一些当地的草药。所以一些老人们就对我讲西晃山的故事(此地就在西晃山脚下),其中说到西晃山有一种草药名叫“黄蛤蟆草”,是治疗小儿发热、抽惊的良药,当地老百姓很喜欢用它。并且跟随工作队的老同志也上山去过一次。但那时主要是观光游玩,看到过黄蛤蟆草,认识了它的样子,了解了它的作用及用法,采集了几根样本回来。

 

最近几年,随着西晃山的开发,道路的修通,不少城里人也上山去采药。其中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西晃山的黄蛤蟆草对糖尿病疗效很好。他本人就是因为服用黄蛤蟆草控制了血糖,现在各项指标全部正常。如此又勾起了我上西晃山采黄蛤蟆草的想法。

 

2012年9月16日,星期日。先天晚上看天气预报第二天是晴天。因此天一亮,就叫上女婿陈亮一同驾车上西晃山采黄蛤蟆草。开始天空还是晴朗的,等我们驾车到半山腰时,天上就开始下起小雨来,没有硬化的土路,经过雨水的浸泡,马上变得泥泞难行,不一会儿,小车的轮子上全部沾满了泥浆,向上爬不去,向后又是悬崖,几个来回,弄得我们满头大汗、浑身湿透,汽车还是没有前行半步。最后在当地茶场工人的帮助下,才把小车推到一个宽敞的地段掉头,然后停放在土路边,步行10来里路上山采药。

 

在步行上山的途中,我心中默默念道:“老天爷保佑我们,我们诚心来采药,为的是治病救人,希望今天能够采到需要的药材。”上得山来,一会儿是风,一会儿是雨,好在我们几经周折,最后还是找到了那神秘的黄蛤蟆草,并且是大片大片的。我们冒着风雨,在雨水湿透的草丛中采割那珍贵的草药,不一会儿就采到两大捆,还采集到几十个野瓜蒌。在返回的路边又采到两小捆黄蛤蟆草。由陈亮挑那两大捆,我挑那两小捆,步行来到停车的地方。

 

下山时,道路湿滑,车轮打漂,时不时就给你来一下,使我们时时提心吊胆,十分小心地向下行驶,等行驶到山底的水泥路面时,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回到家中,我们两个人都是精疲力尽,几天都没有缓过神来。

 

尽管采药很辛苦,但是能够采到心目中想要的药材时,也很快乐。如果能够用自己采集的药材治疗好几个病人,在心中更会感到非常宽慰。

 

 

来源:《苗乡采药习俗与方法》
日期:2014-10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