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生产习俗 > 工匠习俗

侗族人上梁的讲究

作者:龙建云 【字体:

  上梁,在竖起屋架完毕,阴阳先生放下罗盘定稳新屋方位装,挑着热呼呼的爆米油茶和两篮子糯饭来招待帮竖屋的亲朋好友,其他在场的男女老幼都可享用。吃竖屋酒,起屋当天上梁吃油茶完毕,就进人午餐,主家杀猪办菜,准备足够的酸鱼酸肉,办起生鱼生肉的上等菜肴来招待慰劳亲友的帮忙。亲友也送多样的礼物来庆贺,如女婿送来的4、5斤酸鱼和两篮米饭,几十元或一百余元的封包,一般亲戚送十多筒米十多二十元帮礼。主家安排两人收礼登记后,收完米饭篮子,然后每个篮子放回一筒回礼米,另有放五两左右的回礼肉,旧时将肉煮熟,切成块片作回篮礼。后,按照先生选定的吉时上梁,楼屋是四排三间的,梁柱子安放在中间的中柱顶上,是两间的一般安放在做火堂的那一间。做梁木十分讲究,生在山上的杉木必须是双生的,即在同一蔸树根上长出两根以上杉木中的一根,砍伐时要设法让它倒向东方落下不准沾土,扛上肩后就不许着地,一直轮换到家放于已安排好的木马上,让木匠工在上梁吉辰前做完。为此,往往要安排四条汉子在天未亮之前出发,到主家前些日子已目测好的那蔸树。去砍梁木的人也十分讲究,主人家要选生男女双全或做事灵巧旺相之人去砍,砍做梁木的木料,不论是谁家栽种的杉,只要是双生的都自愿不要特价的献给,砍去大根留小根。砍梁之前,也要拿香纸、钱币几元几角、刀头、米饭祭祀,祭祀时也燃放竹炮,并念唱道:“此树生在山上青苔苔,抬回家中变梁材,用去大根留小根,留下小根快快长成材”。燃烧香纸放炮后,开始砍伐,一人上树捆绳子,下来二人向东方拉,二人轮流砍伐,快要倒时并喊打开哕公,开哕公,(即叫山神公往傍边离开,不然树倒碰上被倒眉)。这时梁树缓缓拉向东方倒下,量好尺寸后锯下,放几角钱封包及刀头在树蔸上,四人用肩扛起往家赶。过后如杉木的主人发现自已的杉木树被砍去做屋梁了,他也未做声骂娘,能有幸生长双生的杉树拿去做房梁感到荣幸,也不追究了,这是自古以来流传到今的阳烂侗家习俗。梁木扛回家后,放在村外河边已备好的木马上,木匠师傅量尺寸刨光,木渣和刨花不许用来烧火,离开也不去捡它,俗话这是易火防火,把它倒进河里去。梁木刨光整完后,全根染上红色涂料,抬到新屋底下的木马上,底边朝上,好在中间处置放“黄历”一本,新毛笔一支,红、兰、黄三色丝线各一支,再用一块一尺长的侗织青红布对角复盖着,每个布角用一个铜钱龙毫钉住,侗青红布分别用红、兰、黄三色丝线各若干支,捆住一双引木做的筷子,筷子两端各悬挂着几根糯谷穗、包谷、粟米等,表示五谷丰登,长年如意。中间钉住三尺长的大块红布上写“紫微高照”字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阳烂村,是一个侗族村寨,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南部15公里,距县城21公里。东邻通道陇城乡坪稳村,南毗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的高秀村,北接通道坪坦乡政府和坪坦村,西与高团村隔河相望,阳烂溪水发源于二十多里上游的广西三江县林溪乡高友、高秀两村,流程高步、高团经过阳烂门前,直达通道县城,远流沅江归于洞庭湖。阳烂区域东、西、南、北,直径三、四公里。境内山连着山,村寨背后及周围是一片茶油林地,村前隔河有50多亩水田,山上有杉、松、茶、果林等,全村稻田372亩,665人,141户,人平水田O5亩多。阳烂村有龙杨两姓。龙氏92户,宗族原系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掳凌寨村,原有兄弟四人,明朝移居来湖南。分别居住在靖州绥宁东山二:大哥龙宗麻住东山岩湾洞,二哥龙宗旺住岩头坪,三哥龙宗朝前往靖水江,四哥龙宗清,始祖原系东山宗麻公,支族移居到阳烂安定;杨氏始祖也于江西迁来,旧时分有三大祖族,即称杨爷、杨父,因户数少,所以互不通婚。“阳烂”之名源于清代,始祖先进入高团,文旋和满旋两兄弟,因喂养一对雌雄白鹅,依着河流下来,进入阳烂这边的沼泽地带,双鹅在此生蛋繁殖,龙家主人其后在沼塘寻到,以后赶回家几次又走回来,龙家人这才发现此地是块宝地。此处地坪,沼塘水进条件甚好。于是龙家携带家眷就搬到阳烂这边安家落户耕种。因此地坐东朝西,向阳、光线极好,阳是朝阳光线的灿烂,烂(侗语即那边)就原来居于高团地处来讲,烂原于那边,用现代语句解释,即阳光灿烂的地方(那边),所以取名“阳烂”。文旋满旋两兄弟百年之后,文旋安葬在高团的后背山,满旋就安葬在阳烂这边的坟地,寨内建有纪念满旋公祭祀的神地。因此,龙杨氏二姓在此居住后,俭朴贤慧,勤劳勇敢,开恳荒山,造建田园,植树造林、松杉满岭、填凹为坪,杜稷谷物盈仓,截涧造地,鱼虾满塘,繁衍后代,从原先进入阳烂几户人家的十多个人至解放前夕的40多户200多人,直至现在发展到上百户人口。现在阳烂村的特点是寨里房屋居住密,人口多。

    1972年为耕种防火起见,全寨有38户、163人分出居住上山或到田边落户。阳烂侗寨,周围是绿油油的稻田,高低不平的青山,清澈见底的溪水,环抱着阳烂村寨。寨内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一排排独具风韵的侗家吊脚木楼,河边的清代建筑鼓楼与桥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民族气息浓郁的侗家风俗画。阳烂侗族村寨的祖先,自入寨以来,在这里繁衍后代,组建家园,使子孙安居乐业,从清朝乾隆39年至嘉庆17年左右,在本寨建造并传承至今的古建筑就有六大工程建筑,现在还完美无损的留给后代使用。这些建筑的每个环节都疑聚着阳烂侗村的先辈辛勤劳动及智慧的结晶。如:l、乾隆29年建成的河边中寨大门楼及大门土地宫(龙云从奠)2、乾隆52年建成的河边龙头鼓楼(现划为湖南省古籍建筑保护文物)3、乾隆57年筑造河边台街、大水井及大岩块整形土地宫。4、嘉庆8年铺上完美整齐的青石板路(首士:龙云从、杨再沼)5、嘉庆15年在寨背所建的砖木结构、龙杨氏嗣堂。(首士:龙云从、杨再沼等五位生员)6、嘉庆17年建造的寨中大方岩块结构水井(首士:龙云从)7、团寨中心鼓楼三个神庙、凹路边的井水等。这些建筑是阳烂侗族先祖用手抬肩挑,把一块一块岩石从几十里外抬来建成的。鼓楼建筑木材是先祖们同心协力从高山密林深处拖来的,然后能工巧匠费了一番心思建造成鼓楼的。这两个的鼓楼200多年前至今仍就雄伟的矗立在阳烂侗寨的大门前,依旧没有受损和歪斜。寨背的龙杨氏家嗣,是用青砖砌成长27米、宽8米、高8米的侗乡清代建筑。从那时代的乡村来讲,生产工具原始,建成如此雄观的建筑可称是一绝,也不知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所能完工。所以阳烂侗村的人们把几百年来的建筑遗留保存到现在,除对祖先的爱戴,保存遗产外,还有严肃的村规使建筑物保存完整无损,这一点在其他侗乡村寨是少有的。生活在阳烂村寨的人讲团结,遵纪守法,能听从村寨老人首领指导,为人守信用,做事讲功德,人人以积善为本,所以寨佬们怎么讲,群众就怎么做。那时的侗家人们,居住在深山老林,山高皇帝远,没有法律制约,自己管自己,为了繁衍后代生存下来,互不侵犯相杀,就设立一个“理款”(理款后面详说)的条文,互相约束,互相遵守,使大家有个安定的生活环境。清朝乾隆末嘉庆初,在建筑阳烂侗寨的几项212程建设中,全寨侗族民众,男女老幼同心协力,有银捐银,有木捐木,积极捐212捐料,使全寨的各项212程能圆满竣工。有几位老人积极带头,出谋划策,他们不仅不收工钱,而且带头积极捐献银元,义务出212,带领全村民众,把全村各项公益事业园满完成。如:龙云从、杨再沼、杨逢春、杨换彰、龙秀云等五位首士。有一年,广西柳州,设考场,招收四方能文能武人士,他们五人约会变卖田地作为盘缠、旅差考费之用,他们不怕辛苦,步行到了柳州以后,即去报名考试,考官得知五人系自学,未入过正规学府,不予接纳准考,并说你们的溪河流人洞庭湖进长江,不是流到珠江,不属广西所辖为借口不给登记。他们五人看到这种情况,实在欺人太甚,忍无可忍,告进了广西杉,柳府长官接见了他们,当时龙云从站起来当面官说,不准我们入场考试可以,你们所说我们居住在长江支流上游,不属广西所营,所以不准我们入场考试,你能否亲手写张条文给我们作回复,以便向三江县府交待,从今以后,我们区域归属湖南辖区,不需广西所管,赋税、公粮交给湖南收管,广西无权来要,你担当得起吗长官当时一格登,一时无话所答,心想:几个侗蛮,会来这么一手利害,不可造次,想了一下,暖过口气说,这好相量(商量),我现在就写张条子告诉考官,你们可以准考。他们五人便人场进行了考试,开榜时,五人都名列前茅,中了“秀才”,并委为“生员”文衔,还授匾给龙云从,匾上题词“初破天荒”;授匾给杨再沼等四位先生的题词是“书香世弟”。这块牌匾还存放在笔者家中,龙云从的那块不知去向,但他安葬的坟墓那块墓牌还刻有“初破天荒”生员字样。从此,在他们五人凯旋归来后,侗乡的文化得到了推广、流传和继承,如办学堂识字“人之初”,孔孟文化得到初步普及;兴建各种学堂和建筑物,人们的交际往来都比较文明健康,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男耕女织的安静年代。清朝嘉庆21年,旱情严重,广西省府委派官吏下来视查灾情民情,龙云从听到这个消息后,到林溪小镇迎接官吏,因官吏从柳州坐木船只能到林溪止,船不能上去了。他就安排八个挑夫,用担架抬着官吏,经过几个山冲,开始抬上林溪河的岩脚背坳,上都亮村,翻界高本,经銮川走天堂,直奔菜地起高弄,下到半坡,直下康务、康打,最后见到“田马”(即大块田),下去就归湖南所管了,这地方叫大田村,官吏一路来所见灾情民俗,人们都居住在丛山密林,高低不平的山坡,也见不了多少田地,虽然说是大田村,不过是几丘小旱田,这些小旱田要养活几千人极为困难,官吏当时写了份手御,他所走过的地方公粮一律减免,并说不要再去看了,不说他抬我,我躺在担架上也是够累的。挑夫又将官员经进度传,到双扒,翻溪头,下臣坝,跨过大坝,上臣红,回林溪了。

   

  

来源:《古侗烂阳风俗》
日期:2006-08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