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生产习俗 > 工匠习俗

白族的白绣、扎染与印染

作者:谷中山 【字体:
中国的传统工艺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形式多样、工艺精湛。本集内容为您讲述白族绣染工艺中的白绣、扎染与印染三种传统工艺。 白绣是白族的传统手工艺。白族姑娘一般从八九岁就开始学艺,有的终生以刺绣为业,比如二十世纪初,芙蓉桥白族乡有个熊先娥,人称“绣仙子”,就是其中一例。 白绣分两大类,刺绣与挑绣。刺绣,一般需先绘图,然后据图绣制。其针法繁多,有“平绣”、“空心绣”、“结线绣”、“泡绣”等。平绣多用以绣碎小、纤细、连续纹样为主,针脚细腻整齐。被面、荷包、围裙、花鞋、腰带、童帽等上面的花枝、瑞草、鸟兽虫鱼、文武八仙、天阙祥云、霹雳烟霞等等,多用此针法绣成,特点是色调鲜艳、光彩夺目。空心绣一般用于镶花边。结线绣,也叫打结绣,是用丝线依次在布面上绣成若干连在一起的“结”,特点是粗犷、古朴、雅致,但工序复杂。泡绣分为引线、刺花、修整几道工序,其特点是厚实、立体感强。一件完整的刺绣品,往往采:用多种针法绣制而成,不仅结构完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且衬托适当,色彩妍艳,精巧秀美。有的还常在图案的空隙处钉上许多闪闪发亮的小银泡或银珠,以增强绣品的艺术魅力。 挑绣,一般不用绘图,仅以彩色的单线或双线,按布料的经纱纬纱挑出各种秀美图案,如万字格、回文格、棱形格,乃至汉字诗词联语、历史典故等等。还有挑绣平面花鸟图案的。其针法仅为缝纫一种,比刺绣简便许多。女子用的手帕、男子用的汗巾、房间用的桌布、窗帘、帐帘、婴儿涎水兜、包裙、鞋垫等等,多采用挑绣,特点是色调简洁明快,形式朴素大方。 白绣,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厚,多含美好的祝愿和对幸福理想的追求,且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的精品曾在国际上获得殊荣。 除了传统手工艺白绣,扎染也是湖南白族的传统工艺之一。它是先将一匹白布,按一定方法和程序,折叠成无数个小疙瘩,每个疙瘩都用麻线紧紧地扎住底部。扎叠时,按设计选好位置,扎成如梅花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案,每个疙瘩的距离要相等,大小要一样。待一匹白布完全扎好后,就送进染坊,进行染色。主要是用靛染,将白布变成蔚蓝色。如果在蔚蓝基础上再加染一次,便成了深蓝,称之为“海蓝”;如染的次数少,就是浅蓝,叫它为“月蓝”。布匹待染成漂洗干净之后,将麻线扎的疙瘩一个个解开,这时一个个奇特的白色图案,便很规则地点缀在蓝色的布料上,有的像梅花,俗称“狗脚迹”,有的像菊花、玫瑰花、山茶花等,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白族人用这些扎染布做成被面、围裙、衣裤等,显得格外别致、美观有的还用来作房间的装饰,如桌布、窗帘等,也十分好看。扎染与土家的织锦、苗家的挑花一样也是白族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说完令白族人骄傲的白绣和扎染工艺,自然也不能忘记历史悠久的印染工艺。 从前,白族人的被面,一般都是自织自染的“印花被面”。它色彩虽然单调,但蓝白分明,制作方便,既朴素、大方,又经济、适用。 印染业的发展历史较长。相传明代,白族谷姓先祖在京为官,带回蓼蓝品种,进行种植,提取靛青,在桑植马合口开设第一家染铺。开始只能单一地染成浅蓝或深蓝色,随着社会的进步,后来印染工序变得复杂。首先要雕刻印版,即在一种韧性较强、结构紧密的薄板上面先画上图案,如“二龙戏珠”、“双凤朝阳”、“梅兰竹菊”、“龙凤呈祥”等等,再用小刀将其空处刻掉。印染前,将印版放在白布上,用配有黏料的石膏浆糊,均匀地涂在印版上,稍干后,将印版轻轻地向上取出,石膏浆糊便紧紧地粘结在白布上。待全干后,便放进缸染煮。染好后,将石膏浆糊搓掉,就现出一个个精美的图案。“家机布”一匹有4.4丈到4.8丈长,可染成四床被面,一户人家一时难以承受,布商们便在染铺中订做,再搬到市场零售。所以,“印花被面”曾经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传统工艺有助于不断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绣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白族绣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白族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
来源:《湖南白族风情》
日期:200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