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生产习俗 > 工匠习俗

苗族的印染工艺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苗族的印染是苗家人印染布、衣、丝绸等物的独特工艺,其颜料多为传统制作。本集内容将为您讲述苗族的印染。

苗族的印染分为染布、扎染、蜡染、蓝印花布这四种。

米黄色的家机布需要染色,这个工作由染匠来完成。染匠是一个综合性的行当。工具又多又重,主要有铁锅、染缸、担缸板、搅棍、晾晒架、卷布机、滚压石。一口大铁锅要喂四五担水,滚压石少说也有千斤重。染一匹布,要经过种靛、沤靛、搓靛、下靛、发靛、入染、漂洗、晾干、滚压等诸多工序,怪不得有“难清一天粪,难染一天庆”(苗语称红色叫“庆”,这里引申为染布)之说。民间染布最大的优越性还在于染料,纯天然无污染。染蓝色是以自家栽种的土靛为原料,染黑色采野生植物山柳叶子,染红色用椿树皮,染黄色用桅子,染绿色用绿条刺皮,染白色最为简单,只要将南瓜叶子捣烂就可当漂白粉。天然原料无污染,固然是好,但着色的过程非常繁杂费时。染好一匹布,常常要入缸、晾晒,晾晒、入缸,反复好几次。着色晒干后,布上褶皱多,还得用卷布机卷紧,用脚踩滚压石滚压,这样才能使布面平整光亮,正反分明。

染布是将一匹布整体染色,扎染是有保留地染色。

扎染,古称“绞缬”。苗族地区扎染历史悠久,扎染实物多用于制作床单、门帘和头巾。扎染工艺分为描稿(仅限于有具象形的针扎)、捆扎、染色、解扎、漂洗五道工序。扎法可分为针扎和捆扎两种。针扎是在白布上用针引线扎成拟留的花纹,放入染缸染色,干后将线拆去,扎紧的地方不上色,呈现出坯。布白色的花纹。这种方法能扎比较细腻的图案。捆扎是将白布有规律或任意折叠后用麻线捆扎,入染晾干,由于扎有松紧,上色便有深浅,呈现出粗犷的线条和漂亮的冰纹。扎染的染料为天然植物染料靛蓝。目前,湘西扎染艺人在传统扎染的基础上,采用扎花扎线工艺,开发了大量扎染风景、人物、花鸟工艺品,备受游客喜爱。扎染艺人吴花花、张桂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

蜡染,是在家机布上先用腊绘图再染色,工艺流程有腊绘、染色、溶腊等几个步骤。

蜡绘,就是用纯蜂蜡在坯布上绘制图案。蜂蜡起到防染剂的作用。将盛有蜂蜡的金属盆置于炭火上加热,待蜂蜡溶化蜡液泛青烟时,用蜡刀(铜笔)在坯布上蜡绘。

染色,就是把蜡绘后的坯布放入染缸上色。有技艺高超者,改变蜂蜡配方,增加一道“揉裂”工艺,追求一种“蜡染灵魂”和“冰裂纹”效果。

溶蜡,就是把染色后的坯布放入沸水中将蜡溶解,漂洗,去除蜡和浮色。原涂有蜡的地方不被染液渗入,呈现坯布的本色,即为所绘图案。

蓝印花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就已在民间流行。清末民初,湘西各县有蓝印花布作坊数百家,仅凤凰县城就有20多家。传统蓝印花布为单面印制,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其印染工艺流程有裱纸、描稿、刻版、上油、调料、刮浆、入染、晾晒、淌洗、卷布、碾布。凤凰民间艺人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在单面画蓝印花布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印染双面画蓝印花布,是蓝印花布工艺的一次突破。著名画家黄永玉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印染品种,即用黄豆粉拌成汁液,加工成黄豆粉画的蓝印花布,使纯蓝印花布发展成为彩蓝印花布。

扎染、蜡染、蓝印花布构图古朴,寓意深刻,经济实惠,携带方便,保存长久,不但作为苗族人民的传统装饰品有着历史的生存空间,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成为湘西重要的旅游商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被视为粗糙的纯棉家机布,如今也因天然环保,纺纱不易,织造费时,市场稀缺,而被视为珍宝。

2008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的印染技术在世界上都可谓是数一数二,这其中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对艺术的独特感知。本集内容已结束,下一集内容将为您讲述苗族的打花带、刺绣。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