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生产习俗 > 工匠习俗

苗族的纺织技艺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苗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他们在生产与生活上,有其独特和创造性,纺纱织布就是其中之一。

本集内容将为您介绍苗族的纺织技艺。

对于苗族人来说,家家户户妇女都会纺纱织布,而且技术操作也很熟练。尤其是纺纱,小女孩从七岁就开始学起,并把这门技术作为衡量一个女子聪明与勤劳的标准。

纺纱织布源于何时,目前无法考证。但据有关史料记载,秦汉时期,苗族由采集狩猎进入到农耕阶段时,其制作服饰由穿兽皮及羽毛转向用棉和麻。同时,我们从当今口头流传的苗族古歌《开天辟地》中所唱:“在远古时代,宝香抱尖来,尖只抱一抱,柱脚敲一槌,石柱稳又稳,天不落下来,天上已稳定,地下也稳定。这时凡间人,人人都高兴。女人纺棉纱,男人做活路。”由此可见,纺纱织布的时间十分悠久。

苗族的纺纱织布工序主要分为纺纱、组纱、织布。其中组纱、织布的技术性最强。组纱要求网纱、浆纱、倒纱、放纱、梳纱、理纱等多道工序。其中放纱就要求先架起木纱架,再把纱线卷在木纱架两头的木尖上和纽卷在竖木棒中,随后把梳纱器安在竖木棒中,把装有梳纱器这头纱线安放在织布机机芯中,最后完成梳纱线、理纱等工序。

纺纱前,先将棉花搓成像蒜茎般大小的花荚,束成若干小捆,在柜子里置放十天半月,让它蓬松后才拿出来纺。纺纱是一项极费时间的功夫,不知道苗家女儿要熬多少个夜晚,才能把一根根花荚纺成细细的棉纱。白天稍有空闲就要纺线。线纺好后还要浣纱、浆纱和牵布。

牵布,是织布过程中的关键。尤其是牵做花布,手续格外麻烦,事先就要周密计划好。不同的花布有不同的牵纱法。牵的时候,包括卷上机床、穿筘和穿纵,是个烦琐而又细致的活儿,两个人往往要忙活一整天。经纱上了机床,由一人操机织布,其他人帮助,众人织的织、绾的绾、摇的摇,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夹杂姑娘们的谈笑声,汇成一曲织女交响乐。

用这种方式织成的布,称为“家机布”,一般为纯米黄色,特别经久耐用。也有织花纹的,最常见的花纹是格子花,分粗筛格、细筛格和米豆腐格3种。还有纵条花,分粗长条、细长条和粗细相间的长条3种。还有横条花,分双粗夹一细、双细夹一粗,两根粗的全是蓝,或两根粗的全是白。簟子花也在篾形上大做文章,分宽篾、窄篾,压三、压二等4种。人字花有大小之别,麻点花有稀密不等。常见花色不少于20种。

苗族的织布技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编制技艺之一,苗族的纺织技术不仅是一种手工艺,而是和苗族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厚的纺织文化。本集内容已结束,下一集内容将为您讲述苗族的印染。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