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生产习俗 > 工匠习俗

苗族的银饰(下)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苗族银饰与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饰品。上集内容为您介绍了苗族银饰中的头饰和颈饰,本集内容,为您继续介绍苗族银饰(下)。

首先介绍的苗族银饰是身前身后银饰。

第一种叫牙扦。装饰兼实用之物,挂于胸前右方,重约200克,长68厘米。牙扦上安一个小银圈,便于套挂在胸扣上,中央为打造的虫鱼鸟兽及植物藤草连缀,下端吊耳挖、牙扦、马刀、叉、剑、针夹、铲等小银器物。

第二种叫银针筒。装饰兼实用之物,苗语叫“针就莪”,作装针之用。

围裙链子。共有两种:一种是两端勾于裙上,链子的中央挂在颈上或项圈上;另一种是系围裙捆于腰上。围裙若用银链系,就可免用花带。

第三是挂扣。是用银质梅花编织而成的链子,故又名“梅花大链子”,苗语叫“拉比过”。其制作方法是先用银薄片编成少则数十、多则两百余朵小梅花,再将朵朵梅花和小环连接成链子。佩戴时挂于扣上,悬于右襟。

第四种叫银纽。有珠形、盘形两种式样。一般安单纽,有好奇者,将5颗纽扣结为一束,安在应扣部位。银钮一般重10克,两面凸起,有荷花、梅花纹,银光闪烁,赏心悦目。

第五种是银花银蝶。是零星饰品,多组合或散钉于衣裤、围裙、胸兜上,图案有八宝、花卉、麒麟、虫、鸟、龙、宝莲灯花等。

第六种是银牌。悬挂于胸前,形状有长方、正方、斗笠状。表面钻花草、八宝、鹿、狮子、飞蝶、人物等图案。

还有很重要的后尾。是苗族妇女在重大节庆之日才佩挂的银饰,苗语称为“写兔”。它由花草、藤叶、银牌等装饰物连缀而成。银牌上图案有二龙戏珠、百鸟朝凤等。从后衣领挂过臀部,有如银纱垂背一般。

接下来为您介绍镯环。

手镯,又称臂环,苗语称“禾抱”。镯子种类多,按形状可分为20余种。有的能开合,有的整体连接,不能开合。重的可达370克,轻的38克。平时戴一只,节庆集会时则一只手戴三四只不等,两手所戴需对称。手镯既是苗族女子的装饰品,又是男子的装饰品,具有吉祥如意的含义。

儿童银手镯,又称手圈。重30~40克,直径4~5厘米。一般两只一套,一只上面配官印一颗,一只配瓜锤一对,取“文武双全”之意。

戒指,俗称指环,苗语称“旷达”。戒指种类多,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银匠聪明才智的是“呆四连环梅花套戒指”。它如同现代的小魔方,由四个连环组成,每个连环上有“<”形状,平折成90度,每环交错套在一起,能分能合。分开后,不熟悉之人难以复原,故名“呆四连环戒指”。人们少则戴一副,多则戴四副,戴的部位必须在手指的中节上。

耳环,有龙头环、虾环、梅花吊须环、猪尿环、水虫环、荷花环、蝴蝶环、单丝环等多种造型,并在银环下缀虫鱼、花卉、叶片等银饰片相配。因耳环需银不多,苗乡妇女一般皆有,且日常生活中也戴之。

苗族银饰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极富特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银饰加工技艺又逐步得到恢复和推广,产品种类逐渐增多。

苗族银饰的制作主要靠手工操作,在湘西几乎都是在家庭手工作坊里完成。传统加工材料为白银,如今,白铜、白铁、铝等材料常被用做替代品。外来之人不必担心买到假银,银匠师傅会坦诚相告哪是真银,哪是替代品,这是他们的为技之道。主要加工设备有小火炉、小铁锅、铁砧、铁锤等,煅制时一般烧木炭。加工工具有钻子、凿子、钳子、镊子等,还有各种模子。模子主要用于平面的银花、银扣、胸链、针筒和戒指、耳环的制作加工。大型银饰制品如项圈、手镯,一般靠打制,主要工具是锤子,锤打而成后打磨上光。

苗族银饰加工技艺靠师徒传承,多是家庭内部父子相传。因为是谋生手段,一般传男不传女。作为民间工匠,银匠一般都是在家里制作出产品,然后上街赶集进行销售,很少有上门加工的。若有定做银饰的,就直接找上门,提出具体要求,然后在赶集的时候在集市上交货。一般是双方按行市讲好价格,达成口头协定,不用交定金,双方也不会反悔。

苗族银饰是苗族民族文化的综合载体。它一方面具有显示家庭财富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化含义——苗族银饰作为民族的标志,起着维系苗族某个社会和某些群体的重要作用。在同一支系中,人们往往佩戴同样的银饰,银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从心理上给人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银饰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根植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苗族众多的分支和不同的地域产生并形成了苗族多样化的银饰文化。

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银子属于金银财宝,银饰往往是每个家庭必备的装饰物,家里的银饰越多,分量越重,就表明该户人家的经济状况越好。此外,因银色泽好,易于加工,在民间广为采用,成为大众化的最佳选择,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民间工艺,体现在工艺精细、纹样丰富、造型独特、功能复杂等各个方面,与民间工艺、民俗生活、节日庆典互相交融,形成各具特色的银饰文化。

在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类用于美化自我的饰品,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呈现出了纷繁多姿的形式和色彩。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