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建房仪式(下)
上集为您介绍了苗族的建筑仪式,除了建房仪式,苗族还有很多的特色建筑,例如黑瓦房、吊脚楼以及保家楼等,那么本集内容就来为您介绍苗族的特色建筑——黑瓦房、吊脚楼以及保家楼。
黑瓦屋多为木房,按立柱与排挂的多少,可分为五柱六挂、五柱八挂,多者达五柱十挂。房顶盖小青瓦,板壁用木板,涂桐油。前院用青石板砌成坪场,房前屋后栽凤尾竹或枫香树。
跨门进堂屋,正中埋有“龙宝”,后边为房间。堂屋的左右两边,有一间必铺地板,内设火塘。苗家对于火塘有着特殊的感情,各地民居不论哪种样式,都设有火塘,而且是不分昼夜、季节,火长年不熄,以象征一家人气火热,兴旺发达。火塘上悬有炕架,用于熏烤腊肉、野味。火塘中间立有生铁铸的三角架,供劳作归来的苗家人围火煮饭炒菜。如有亲朋好友来访,大家围在火塘边饮酒放歌,其乐融融。火塘内放的三角铁架象征祖先,故不能踏脚,一家人围坐在它的周围,在祖先的庇护下,充分享受家的温暖。火塘的设置很讲究,通常用条石镶边之后,又用椿木在周围围成正方形,然后在火塘周围用硬木板铺成离地面约一尺高的地楼,苗家称之为“班众”,时常擦得明光闪亮。火塘的安置要与中柱屋脊相对称,偏前偏后俱不相宜。靠边一排中柱下方,是安家神的位置,苗家人称之为“行果”,相当于汉族的“神龛”。平常供祭时,在这里烧香纸,以酒敬之。所以在围火塘烤火时,主宾有别,坐规有序,即以中柱一边为上方,属长者座位,客人、妇女及小孩不能坐此方位,更不能在此打闹;下方坐晚辈,其他两方不论。
除了黒瓦房,吊脚楼也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吊脚楼为湖南苗族民居特色之一。凡在斜坡上建吊脚楼,需根据地势,用木桩架高底部,然后装上穿枋,穿好横梁,上垫木板,在此基础上建房两层。平地上建吊脚楼多是配置于正房的一侧或两侧。苗家吊脚楼飞檐翘角,有两面、三面甚至四面设走廊的,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花纹,如卐字格、亚字格、喜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楼上向阳开窗,窗雕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狮子滚球等。吊脚楼的悬柱有八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金瓜等图纹。吊脚楼的下层多作贮藏粮食或摆放家具农具之用,楼上则为主人居室或客房。楼外长廊为妇女绣花挑纱、打花带、晾纱、晒衣物的场所。
富裕之家把房屋向前延伸,形成“四合院”式的院落。有的还向外扩展形成对称的小“天井”,有“双开天井”和“四开天井”。屋内大厅门柱上,镶着镀金匾联。整个建筑占地面积大,气势宏伟,堂屋宽敞,居房众多,构思精巧,雕龙画凤,华丽无比。
最后为您介绍一下苗族的另一大特色建筑——保家楼。
保家楼是苗家村寨和家庭为防止外来入侵而修建的防御工事,清末民初较为普遍。保家楼分为两种,一种是保护全寨安全的,称为“保寨楼”;一种是富裕之家单独修建的,称为“保家楼”。
保寨楼由全村集资修建,一般建在村头寨尾高处。墙体用青石块砌筑,高两层到三层,顶部盖瓦,各层铺楼板,架梯子上下。凤凰县柳薄乡禾排村地处偏远,新中国成立前经常遭到匪徒越货抢人。清末,龙自旺组织村民集资修建保寨楼,现存两座保存完好。寨顶那座建在宅中,拱门朝宅内开,上下楼隐蔽安全,能守能退。建筑面积20余平方米。楼体为正方形,外形与古代军事碉卡相似,高约20米,全用青条石过细钻砌成,墙体厚一米。楼顶是三柱两挂木质构架,上盖小青瓦。楼底层供驻防人员食宿,二层置放枪支弹药,三层有四个枪眼日夜瞭望。这两座保寨楼,选择位置得体,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可鸟瞰全寨院落。寨子周边围有高约2米的石墙,留有大门出入。遇上土匪进寨行劫时,可凭借保寨楼的优势,用枪封锁交通要道,阻击土匪。据当地老人说,保寨楼成功地抵御了数次来犯之敌,有效地保卫了禾排寨的安全。
苗寨一些有权势的乡绅和殷实富户为保护自家的财产安全,就在宅内修建保家楼,购买枪支,用来防卫盗匪肆虐。如凤凰山江龙云飞家和吉首小溪洪延著家都有此类建筑。保家楼通常是石木结构,非常坚固。在结构上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设施,有灵活机动的防卫布局。它以传统的三间式平房为基础,另加防卫碉楼。碉楼打破传统观念中后墙不开窗的习惯,增开窗户便于防护和对外攻击,具有使用舒适性和防御保障性的双重功能,为民居与防卫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日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