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湖南苗区经济林以种植桐茶为大宗,俗传:“一船桐油下河去,十船大米上山来”;“家有千株桐,永世不受穷”。油茶属传统食用植物油料树种。苗民垦荒的第一年,即随之种油桐、油茶,粮林并进,成效显著。无论偏坡陡坎,均植桐茶,成林绵延数十里。至长成有产,年过重阳,即可收摘果子,得籽榨油,得壳烧碱,得枯肥田,得桐叶还可包粑粑。利用贫瘠岩壳之穴,收取天然之利。
种茶叶则以古丈为盛。光绪《古丈坪厅志》载:“古丈坪厅之茶,种于山者甚少,皆人家园圃所产……清明、谷雨前捡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古丈茶每年早春二月就可开采,芽头肥壮饱满,鲜活闪亮。在采摘时,春茶只采1—2叶,且只采晴天或阴天茶,不采雨天茶。旧时,对采茶人有严格选择,只能是未婚的青年女子。采茶时节,姑娘们一边双手像蝴蝶般地在茶丛中飞舞,一边放开阳雀般的歌喉,唱出一首首婉转动听的“采茶歌”,俨然一幅诗情浓郁的苗乡风俗画。
苗家还喜爱在田头地角栽种杉、椿等树,在岩壳石隙栽种漆树,尤其喜爱在屋前屋后栽种桃、李、梨子、板栗等果木,这既便于守护,又美化了村寨景色。
为防止乱砍滥伐,清代地方政府曾在苗乡推广长沙各县树木管理之法。其法是在本家植树地界,掘壕筑墙,不让牛马践踏,不使邻人偷砍。“如有纵牛马践食以及进界偷砍者,许即报明该县,除重责外,立着赔价,断不姑宽耳。”(《永顺府志·檄示》,乾隆本)民间则订有乡规民约,如“做款”:全寨的当家人聚在一起,喝血酒,发誓赌咒,订出禁山护林的条款。这些条款十分严格,如“桐茶二宝,不准进寨”,只要是有人扛着桐、茶树进寨,一经发现就施以重罚,或令其设宴赔礼道歉。此外,还有立“禁约牌”的习俗。此牌一般立于村郊的聚会场所或大路之旁,所禁之约,项目繁多,其中必包括禁止乱砍滥伐的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