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桑植县白族乡村,都有打锣鼓挖生地、锄苞谷草的习俗。挖生地、锄苞谷草都是重活,加上要抢季节、抢天气,如果单凭一家的劳力是不行的。于是主人家会用转工、雇工的办法,邀集许多人一起劳动,最少的一般都在50人以上,多的可达100余人。为了增添工地乐趣,振奋劳动者精神,提高工效,便出现了打锣鼓挖生地薅草的情况。一般请歌师傅二人,一人打锣,一人打鼓,两人打钹,同时又兼歌手,称之为扬歌台。这些打锣鼓的人员,都是农村的著名歌师。他们的歌词有传统的,但一般都属即兴创作,见什么情况,唱什么歌。对生产进展的快慢、质量的好坏、情绪的高低都有不同唱法,俗称“见子打子”,其实这些歌手是在指挥整个劳动的过程。开工前要安土地神,焚香烧纸、陈列祭品之后,歌师便唱“请神词”。然后,打锣鼓者视劳动情况,现场即兴编一些鼓励士气、调度劳力的“三句半”。如“两头不挂角,中间不发恶(努力)”。此外,较长时间,打锣鼓者像说书一样给劳动者唱一些成章成篇的歌,比如《十月怀胎》《插花调》《十里送夫》《送郎调》《十爱》《穿花调》等。一方面是让劳动者减轻疲劳,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劳动者互相说白话,耽误工。太阳偏西时,劳动要结束了,歌手们便要送土地神回家,感谢土地,唱《送神歌》:
看到金乌往西沉,各位朋友要离分,今日安全无差错,深深感谢上方神。
看到太阳往西偏,轻舟已过万重山,满怀离情唱分别,相见时难别亦难。
看到太阳背过岗,好朋好友各一方,一送蛟龙归大海,二送灵神上天堂。
莫唱你来莫唱他,二人商量送菩萨。来时香烟迎接你,去时钱财酬谢他。
行时需要灵神保,五谷丰登乐万家。
(钟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