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苗区六至八月,日照强,气温高,晴久则旱。农谚道:“年年只怕六月旱,六月不旱吃饱饭。”旱灾成为山区农业生产的一大威胁。为了与旱魔作斗争,苗民们创造发明出一些与山区特点相适应的抗旱工具,采取一些兴修水利措施,收到较好的水利灌溉效益。
传统的抗旱工具有戽棚、龙骨车(又称“蜈蚣车”)、筒车。
戽棚,用竹篾编织而成,呈漏斗状,口沿直径约50厘米,上沿相对之处系有棕绳各一根。戽水需由2人配合进行,他们手持棕绳,各站在戽棚的一方,然后同时弯腰,将下一丘田的水装入戽棚,再用力提起,泼入上一丘田,如此不间断地摇摆,反复进行。
稍富的人家,则用龙骨车车水。此车似龙骨或蜈蚣状,故名。它用木料制作而成,长3—4米,只需人力在上踩踏,即可通过车内的叶片将水从低处带动上来,泼入田中,较戽棚省力,且工效倍增。
溪河之畔则多使用筒车。筒车除中轴用木材制作外,其他均用竹制作,安装于溪河之旁,借用水力的冲动,将河水提取上来,浇灌溪河之畔的农田。它们“吱吱唔唔”地歌唱旋转在溪河的边沿,日夜不停地浇灌着岸畔的田畴,为两岸农田的旱涝保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旧时,也兴修了一些小型水利工程,主要有水渠、陂塘等。兴修水利所需的人力、技术、资金,均由民间自出,一般按受益大小分摊到户,苗民均踊跃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