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山多地硗,山地占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七八,谷米出产不饶。故稻田精耕细作,比汉区还要重视。凡田细作,至少三犁三耙,多达五犁五耙,这才能使稻田泥烂、坐水,经得住旱魔的侵扰。春二三月,备耕十分繁忙,鸡鸣即起,披雾而出,载星月而归。妇女割牛草,男人忙耕田。秧期忙于做秧田、插秧。秧后勤中耕、追肥、扯草除萆。水稻性娇赖水,必须勤于做侍候护理,除管好田水外,还需防虫治病,割掉田塍杂草以透阳光。秋收时打谷晒草、堆草、晒谷、入仓等等,农事繁多。而山地农耕之事,亦夹在其中,所以常年十分辛劳。由于田的优劣不同,稻的品种亦多,早、中、晚稻,不下十五六种,必须因田制宜,选择使用不同的品种。水源条件差的田(叫雷公田)为避旱魃而需种植早熟品种;阴山田、冷浸田,需种植糯稻、中粳;坝子田和水源阳光均好的其它零散水田,方可种植各种水稻。因经久成习,自今仍沿袭的风俗有:
(一)“唱春”
自东汉始,每年立春前或春节前后,泸溪与沅陵县交界的暮江头、高大坪、榆树坪和沅陵县栗坡一带的苗寨,总有一批中老年男子出巡“唱春”,人们称他们是“春官”。他们手提竹篮,篮内放一个“春牛”(木雕水牛)和一叠红纸印的“春牛图”,图上印有农夫耕田图和24节气及年成预报之类信息,奔往苗区各地“送春”、“唱春”,一进客门就唱年、节、生产预报和祝愿之词,声调抑扬动听,并送“春牛图”一张贴于门上。主人报之以一对或一叠糍粑表示感谢。
(二)择种
俗曰“浓田不如换种”。选留和斟换良种,一般都在秋收时进行。若自留稻种,要撮戽桶内的含心谷,单独晒管;跟别人换种,也需在收割之时,以一换一,以干换干。若到春播时换种,则需以米换谷,一般是以1升米换1升谷种,或1升米换1升包谷种。家中再穷,谷种不能吃光。播种时不能吃种子。谷种有余,也只能等秧苗长成后再吃。播种稻谷前要催芽育秧。秧田自古至今均选择灌溉条件好阳光充足的肥田。稻种落泥,一般在清明至谷雨之间。旧俗云:“穷人莫听富人哄,桐树开花就下种”,指的就是这一时节。播种要择家中内行里手,分厢插标,浅水播匀。正式播种前田埂上烧香纸敬农神:用香或小灌木条做矢,矢簇朝田搭于弓上,意为射鼠雀、野兽,使稻禾生长或成熟中免遭践食。
(三)开秧门
稻种落泥成长,一般要30~38天即可扯秧插秧。正式插秧前,主人先自行开秧门,插一二丘田,以便估计所育之秧是否够用,此为试插。要把所扯的秧苗插完,最好是插剩,且要早收工,以应早插早丰收的心理。小孩在帮忙插时,若说了“秧不够”的话,大人忙说“够了够了”,把秧分得很小,尽量把田插满。晚餐吃糍粑(名“秧谷糍”)、酒肉等。若预计秧苗不够,应稍等数日让秧苗稍长后再大插不迟。
(四)联户插秧
全村寨或几户、十几户联合,相互协力,轮流帮工,一户一户地轮插,此时叫“大插”。俗云:“插完田,看龙船”,“芒种不种棉,夏至不插田”。夏至之前插完,丰收有望;夏至后秧苗起节,插下后不发蔸,不能达到丰收的目的。大插这天,早晨用炒米、团馓或面食过早,男女一齐扯秧,并运秧开插。这天要选择精壮的男子耙田,把田耙平,把泥耙烂,而且越快越好。因为插秧的人们你追我赶,插速很快,都希望早些收工。他们从前向后移动,从左至右旋转,田中一片吆喝和水浪之声。一丘田往往一声“啊嗬”就插完上坎。在插的过程中,插秧手脚快的人往往关插慢的人,叫“关羊”,让他在田中不易上坎。耙田手在耙完当天要插的稻田后,往往在田边插上三蔸“牛头秧”,这才让人们夸他为好手,晚餐酒宴让他坐首席。中餐一般送到田头,以节省时间。当天耙好的田必须当天插完,不留隔夜秧。双季稻现多分厢密植,而以前都是插的“满天星”。
(五)“吃新”收割
一家视田的多少和优劣,栽有早、中、晚稻和一定数量的糯谷。历史上习惯一季。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开始,水肥条件好的田栽双季。每至大收割前即秋社日,农家收取少量的新谷做粘糯米对半的小粉粑,全家共尝,叫做“吃新”,又叫“尝新”。吃新时全家按老幼依次而坐,意为“齐心”。大收割时,也和插田一样,睦邻亲友互帮互助,自动组合,由远及近,轮户收割。早出工,晚收工。早餐在田边就食,中餐回家。中餐后继续出工。收割中的分工一般是妇女、小孩割禾,男子打禾,另安排1至2个男子捆扎稻草立于田坎,干后方集中堆于一树干上。一些水源好的田,打禾时不收稻草,散之于田,让水浸泡过冬,有肥田的效果。收割稻谷要一齐收工,男挑女背,满载新谷进村入户。入村寨时,一男子汉领头疾行,大家齐声呼喊“噢嗬嗬!噢嗬嗬!”名“丰收号子”。你追我赶,疾步如飞,以表丰收之乐。
(六)冬耕冬泡
收割后的山坡干田,一般都种秋冬作物和绿肥。山坡土质极瘦的田要翻犁,不让板田过冬。溶里有水源的田,除本田稻草沤作肥料外,还要铲田坎和打“冬草”沤泡于田,将田翻犁翻耙,让田泥压草,且关深水浸泡,这叫“冬耕冬泡”。田中放养鲤鱼,名叫“养冬鱼”,来年分养于其他稻田,长得既快又肥,叫“隔年鱼”。“鱼”“余”同音,意在“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