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插标为记
瑶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瑶族具有许久优秀的传统延续至今,对后世也产生重大影响。本集内容为您介绍瑶族的插标为记。
插标为记是瑶家的一种习惯。 “标’是用茅草或芭芒草打的一种活结,瑶家就用它来号(标明)物、指路。瑶人迁徙无常,每到一山就插标为记,谁插标就归谁开垦耕种,后来的人看见此山已有人插标,就另择山头。在大山林中谁先发现树上有一窝鸟或一窝蜂(吊罗蜂之类)等物,谁就做一个茅标扎在或插在树下,即表示鸟、蜂已被人发现并作记号归其所有,后来的人也发现了这些东西,看见有记号就不会去捉鸟去取蜂了。深山路远无人家,无处问路,同去一方的人,有人先走有人后到,先走的人凡是到了岔路口就要做一支茅标放在岔路口上,标头指向去的方向,这样后来的人看到茅标指的路,就会沿着茅标所指的方向走去,这样就不会走错路。
在山里做事,所砍的柴、收获的粮食如红薯、包谷、花生、桐油果,以及摘的野果、野菌等,由于山高路远,一次不能全部带回家的,就放在路边,在山里做工所脱的衣服、劳动工具等放在地边或路上,不管放多久,路过的人都不会随手拿走,砍的柴放在路上朽了,主人不背走,别人永远也不会背走,这就是瑶人路不拾遗的传统。从古至今,这个传统一直在延续。
瑶家不仅有“路不拾遗”的好传统,还有“夜不闭户”的好习惯。到田地里劳动或外出办事走亲戚等,不管出去多远,或者出去多久,走时只关掩门窗,不上闩不上锁,关门是为了不让野兽、牲畜进入,并不是防人防盗,如果上锁也是将钥匙放在墙洞中或挂在柱头上。只要是看见门关着,外人就不会进房拿取东西,如果需要某一物件,则要等主人回来后再来借取。到了晚上,出去串门或在家睡觉也只是将门关拢,并不上锁或上门闩,不用担心安全和实物被偷,这就是瑶山的“夜不闭户”。
插标为记是瑶族的一种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养成了瑶族人路不拾遗、不贪别人财物的优良品质。这个传统从古延续至今,是值得当世人学习及弘扬的优秀文化。
来源:《湖南瑶族风情》
日期:2009
日期:200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