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生产习俗 > 农耕生产

侗族的农耕

作者:吴祥雄 【字体:
本集为您讲述侗族农耕。 在漫长的劳动生产过程中,侗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创造着物质文明,形成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生产风俗。 侗族是农耕民族,现今仍以种水稻为主,旱地作物辅之。侗族的生产方式,曾被总结为四句话:田是一锄一锄挖,禾是一穗一穗摘,纱是一丝一丝纺,米是一脚一脚舂。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 对于生产,侗族人将扫阳春、耕耩礼、开秧门、驱虫害、击鼓薅秧这些习俗融入其中,形成了丰富而生动的侗族生产文化。 新春伊始,侗族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扫除污秽,也就是“扫阳春”。这项仪式一般在新晃南部的扶罗、李树等地姚姓侗族开展,每逢正月十五,身着盛装的男女青年,敲锣打鼓,汇集平溪河边,举行一年一度的扫阳春活动。开始,由寨上主持人领着两个大汉,抬着一根刚砍下的竹子,连枝带叶,从寨头(溪水上游)起向参与的年轻人横扫而去,人群则不顾一切向麦田奔跑,以免被后面追来的竹竿绊倒,如果谁跑不快,被撵来的竹竿绊倒,则认为是不吉利。年龄较大的和小孩不参与追赶。队伍后面沿路插些小三角形写“六畜兴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最后,人们追到溪水下游,烧些香纸而告结束。 侗家人认为该活动能扫除污垢(称阳春),所以当人们在追赶时,还要大喊“把是非口舌、蛇虫蛊毒全扫光”等语。此活动必须在过冬麦地里进行,待人们跑过后,所有麦苗都被踩倒,故又有压麦的效果。 扫除污秽之后,到了播种时期,必然要祈求一年的丰收,“耕耩礼”便必不可少,耕耩礼流行于新晃一带。每年稻谷播种时,择一吉日在田间一块适中的地方,设桌供上神农神位,两侧站立寨佬和乡官,服装师手执青旗立于东面,掌鼓者立于西面,吹侗箫、侗笛、木叶者立于南面,摇铃者立于旗鼓之前。当司仪人将犁耙及牛鞭、供品设于神农牌位前时,耕耩礼即开始,于是一声铃响,彩旗舞动,鼓声齐鸣,歌声顿起,众人叩拜神农。接着,人群中走出一位健壮的小伙子驾起耕牛犁田,另几人则随后整地,寨佬则手端盛有谷种的“青箱”随后播种,往返播种一轮为一推, 九推礼仪毕。所有参与者随寨佬的播种要往南北方向来回走动行礼,以祈祷风调雨顺,是岁大有。 祈求丰收,“开秧门”礼仪也少不了,旧时侗族地区每到插秧开始时,要举行开秧门仪式,即家家户户备香纸、酒菜到秧田边祭拜,请“秧神”保佑禾苗插入大田后,颗颗秧苗茁壮成长,抗虫抗病,粒实饱满。 开秧门之后,到了禾苗中耕时,为了继续祈求禾苗能够有一个良好的长势,在侗族古俗记载中,清道光《晃州厅志》云:农人在禾苗中耕时,手牵手下田排成一行,“以趾代锄,且行且拨”,进行踩薅,田埂上由一人击鼓为节,指挥操作,“颇以为戏”。 勤劳的侗族人民,一年几乎没有几天空闲,每月的农事活动安排用歌谣的形式流传至今:正月砍柴堆放,二月翻地拓荒,三月浸种下秧,四月耙练田塘,五月耕牛催膘,六月种棉薅苗,七月修割田坎,八月铲茶油山,九月铡禾上晾,十月放禾归仓,冬月修补田塘,腊月齐家欢畅 秧苗下地后,侗族人最害怕的还是虫害,旧时由于科学不发达,生产技术落后,只好将消灭虫害寄托于天和神灵。当蝗虫出现时,由小孩子们将草龙拿到田里,满垄舞耍。龙后随纸船一只,内放一小担柴和香烛纸钱,由二人抬着。玩耍完毕,到溪边一起烧掉,称为舞草龙送蝗。 对于农耕习俗,侗族人都一致在虔诚的坚守着,他们希望大自然能够给予虔诚的人们以恩赐。
来源:《湖南侗族风情》
日期:2003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