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冬藏和取岩灰习俗
集内容为你讲述苗族的冬藏和取岩灰习俗。
苗族人对于自然农耕是充满敬畏的,因为他们更看重能够令其绵延生机的粮食。为了帮助粮食更好的生长,他们通常会冒着危险取岩灰。而对于来之不易的秋收粮食,他们也很用心地进行冬藏,以待来年的取用。
取岩灰主要指湖南苗区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溶洞多而密布。有的洞中盛产一种硝石,或成灰土,或结为块状,苗家称其为“岩灰”或“洞硝”。因其富含磷、钾等元素,可做肥料使用。
天刚破晓,青壮年男子就三三两两地邀集在一起,朝有岩灰的溶洞走去。他们身上各自背着一个特地编织的小竹筐,筐内装小锄、小锤、钢凿等工具,还有供照明用的火把。到了洞口,人们燃起火把,相继而入。洞中宽狭不一,高低不平,迂回曲折,怪石嶙峋,有如迷宫一般。遇悬崖陡壁,便攀援而上;遇狭窄之处,就匍匐而行。有的洞中还有阴河深潭,稍有不慎,便有跌人深潭的危险。洞内还有大小岔道,若不熟悉路线,就莫想找到有岩灰的处所。这些艰难险阻,都在挑战着每个苗家汉子的生命极限。取回的岩灰,有的拿去墟场出卖,有的留着自用。
现岩灰已被化肥取代,苗家儿女再也不必以生命换肥料了。
取岩灰的过程中蕴含着多重风险,秋收之后,苗族人对于秋收而来的粮食,更懂得珍惜,要将其“冬藏”起来。苗乡多建有仓屋以储粮。至于粮仓的位置,有的建于室内,有的建于室外。有木仓和砖仓之分。仓门用数块木板拼合而成,开关方便,且可上锁。
苗家还有一种特殊的储粮器具叫“凳篓”,苗语叫“禾左”。它用箬竹编织而成,呈圆柱形。高2米余,口小底宽,直径1米左右。底部留有一小洞,储粮后只需打开洞门,粮食便可从洞口自动流出。篓的内壁糊上一层牛粪,以免谷物从篓中漏出。顶部用木板做盖。这种储粮的器物,通风透气,移动方便,经久耐用,藏粮不易霉变,老鼠无法钻入。
红苕、芋头等块根食物,则挖有土窖收藏。黄豆、马豆等连豆蒿一并扯回,捆成小把,挂于房檐;留种的包谷亦是连壳一起,结成小捆,挂在梁上,既通风又不占地方。
苗族人敬畏自然、敬畏粮食,从春种到秋收到冬藏都有着天然质朴的习俗,仿佛令人看到了一幅绵延不息的少数民族生存图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日期:201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