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生产习俗 > 农耕生产

苗族的秋忙习俗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本集为您讲述苗族的秋忙习俗。 秋忙对于苗族人而言是比较重要的,关系到一年的丰收状况。苗族人的秋忙也是比较讲究的,包含了选种和留种、打青醮、开秧门、连户作业等环节。 苗族人为了赢得一年的丰收,通常会在选种和留种方面煞费苦心,因为这是夺取丰收的重要一环。此项农务,一般都在秋收时进行。若自有良种,选种时要撮桶内的含心谷,单独翻晒保管。若自无良种,则需跟别家斟换。农家道:“浓田不如换种。”跟别家换种,也需在收割时进行。一般是以一换一,以干换干。若到春播时才换种,则需以米换谷,一般是一升米换一升谷种或一升包谷种。 稻谷播种前要催芽育秧,秧田需选择灌溉和阳光条件好的肥田。稻种入泥一般是在清明至谷雨这段时间,播种要分厢插标,逐厢播匀。播前,在田埂上焚烧香纸,祭祀农神。另需制作竹木简易弓箭一把,置于一旁,使箭镞指向秧田一方,意在射杀前来践食稻种的野兽、鼠雀,保证秧苗的旺盛成长。 秧苗成长期一般为30~38天。大插之前,主人先行扯部分秧苗,自插几分田、目的是估计所育的秧苗是否够用。当天,一定要将已扯的秧苗全部插完,或是略有剩余。要早插早收工,表示碰到了秧苗有余、早插早丰收的好兆头。晚餐吃“秧粑”、酒肉等,以示庆贺。 秧苗下地后,对于避免虫害非常重要,这也关系到一年的收成。避免虫害的仪式通常在农历七月举行,为使正在抽穗扬花的禾苗免受病虫祸害,苗民常举行“打青醮”仪式。由村寨头人联络各家凑集钱米,早上杀猪宰羊,备好供品、龙灯或草龙,一家安排一人齐集寨坪,在老现的带领下来到天王庙或南王庙祭祀神灵。祭毕,人们敲锣打鼓,舞龙周游稻田,龙头在禾苗上反复横扫,表示龙吃虫子、扫瘟神。往往从上午辰时到下午未时游龙活动才告结束,这便是“打青醮”集体晚餐后,余肉均分。打青醮前后有时还唱“禾苗戏”。 播种除虫之后,到了秋季要进行收割,这里的农民更讲究互相协作,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苗族人民养成了联户作业、轮流帮工的传统美德。这一习俗主要表现在插秧和收割两大农事活动中。 开秧门后,几户或十几户乡邻友好自行协商,联合起来,一户一户地轮流抢插。大插这天,早餐吃炒米、团馓或面食。餐后,男女老少一起下田,先扯秧,然后运秧开插。插秧时,人们在田中你追我赶,有如蝴蝶翻飞、蜻蜓点水。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秧手们喜爱互相封锁,将插得慢的秧手圈在田中,逗得大家笑弯了腰。这叫“关羊”。 秋天收割,也和插田一样,睦邻亲友都自动联合起来,互帮互助,轮流收割。一般是妇女、儿童割稻,男子打谷。傍晚收工时,男挑女背,满载而归。入村寨时,一男子领头疾行,快步如飞,大家齐声吆喝:“噢嗬嗬!噢嗬嗬!”同喊“丰收号子”,驱走一天的疲劳,分享丰收的喜悦。 苗族人的农作习惯,也体现了其敬天的情怀。他们爱劳作、喜协作,千百年来也因此形成了淳朴的民风。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