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生产习俗 > 农耕生产

苗族的刀耕火种与精耕细作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本集为你讲述苗族的刀耕火种与精耕细作。 对于农耕,苗族人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进行精耕细作。刀耕火种是长期盛行于苗区的一种原始、古老的耕种方式,苗家人称之为“砍火畲”。农历正二月间,春寒料峭,农家便携带柴刀、镰刀登上荒山野岭,寻找成片的荒地,犹如剃光头一般地将杂草荆棘砍割掉,待晒干后将其烧毁。此时,地上铺有一层厚厚的细木炭和草木灰,是上等的肥料。播种时节一到,就将杂粮种子飞撒出去,以后无需锄草施肥,秋时同样有收。新砍头年的荒地,最是肥沃,往往“收获数倍”。种植三四年后,土地变得硗瘠,于是将它放荒,实行休耕,另择新的荒地开垦。这一原始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甚至在“退耕还林”以前,还为个别农户所采用。 除了刀耕火种,精耕细作也是湖南苗区所普遍采用的、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有悠久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牛耕的出现和铁农具的使用。据《苗族婚姻礼词》讲述,早在苗族先民迁入湖南后,就“学会了使用铁犁铁耙,学会了使用牛耕马耕,种上了小米和高粱,种上了蔬菜和水稻"。随着牛耕技术和铁农具的采用,苗民开出了大片的肥田沃土,通过精耕细作、施肥和田间管理,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凡稻田至少三犁三耙,有的多达五犁五耙,务必使稻田泥烂坐水,这才有利于秧苗分蘖,有利于抗旱保苗。二、三月便开始备耕,鸡鸣即起,披星戴月,妇女割牛草,男人耕田地。若久旱逢甘雨,即使在夜半,农民也要打着火把,或牛角挂灯笼,驱牛上山,冒雨抢犁秧田。秧期忙于做秧田、插秧,插秧后勤中耕、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秋收时打谷、晒草、堆草、晒谷、入仓等。秋收完毕后,山坡田要进行翻犁,不让“板田”过冬;水源好的田,同样要翻犁翻耙,除将本田稻草沤入田中做肥料外,还要铲田坎和打冬草浸泡于田,这叫“冬耕冬泡”。旱土,即使是梯土,均实行中耕、除草、施肥。夏天酷日当空,除草最是辛劳,苗民常携锣鼓在地头击打和唱山歌助兴,以减轻疲劳。 自然的农耕文明是苗族人主要的生活方式,他们辛勤劳作,收获硕果,直到现在依然保持着天然的农耕文明。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